

3年前,长岭镇安溪村搭上脱贫攻坚列车,以引入公司建立翠玉梨核心示范园为引擎,以发起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民种植翠玉梨为补充,发展翠玉梨1000亩。在产业发展中,该村探索“股权扶贫”,使产业的红利最大程度惠及村民。
如今,1000亩翠玉梨迎来初产,一颗颗个大味甜的“扶贫梨”深受喜爱,与“梨”相约的安溪村民,实现了用“梨”脱贫。
梨果投产发“梨”财
7月18日,烈日炙烤大地。长岭镇安溪村1组,梨果飘香。500亩翠玉梨基地里,10余名村民将刚刚摘下的梨从纸袋剥出,一个个翠绿如玉的梨子被分拣包装,很快上车运走。
王权富顾不上擦掉满脸的热汗,灵巧地翻动着双手,动作麻利地分拣梨子。“刚刚又接到一笔订单,巫山来的,要100件,快忙不过来了。”王权富说着,又加快了分拣的速度。作为翠玉梨基地的老板,看着订单雪片式飞来,他既高兴又为难。高兴的是,通过电商和其它销售途径,翠玉梨已经被买走了3万多斤,根本不用愁销路。为难的是,初次投产的翠玉梨产量不多,不断新来的订单将无法保证供货。
“照这个情况看,明后年梨子盛产了,我们也跟着赚钱啦!”正在分拣梨子的杨长玉笑得合不拢嘴。
70岁的杨长玉身体硬朗,这些天在基地打工,每天至少能挣50元。她的丈夫冯天生也在基地务工,是基地聘请的管护人,每月能领工资2000多元。
“自己种庄稼成本大,年龄大了也做不了重活,现在把土地流转了,生活轻松了,收入也可观。”冯天生算了一笔账,他将家里7亩的土地流转,每年收土地流转金2000多元,加上两人务工工资,一年也有收益2万多元。
“这个梨子,真的要得。”冯天生满脸喜悦。
王权富的话,印证了冯天生的说法。“每年支出土地流转金19万元,两年来已支付务工工资24万元,今后有收益还将把收益的5%交纳村集体作为固定分红金,由村里确定分红。”王权富表示,这些实实在在的支出,最终都为村民受益,下一步基地将进一步提高翠玉梨产量和质量,努力实现企业得发展、农民得收益的目标。
在安溪村1组,像冯天生一样因为梨子而受益的村民有75户194人。
除了1组,安溪2组的500亩翠玉梨今年也迎来了试投产,初产预计1万余斤的翠玉梨已经被市民买走了四分之一,为果农带来了1万多元的收益。
改革三招村民变“股民”
“不花一分钱,村民变‘股东’,只要公司在,每年都有固定红利。”看着梨果子收益入手,安溪村村支书李德全一脸兴奋地告诉记者,通过实施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安溪村1、2组的村民人人变身“股民”,1000亩翠玉梨成了村民们致富金果果。
2015年,作为市级贫困村的安溪村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传统农业习惯以及市场价格因素,将优质、早熟、外观好、花期长、国内种植面积不大的翠玉梨确定为该村脱贫主导产业。通过整体规划,安溪村决定以核心示范园为引擎,以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为补充,建立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并以改善基础设施实现产业撬动,以业主先期介入实现示范效应,以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实现增收致富,最终实现现代特色示范村“三步走”的发展目标。
当年,安溪村通过引进重庆翰辉农业开发公司流转土地500亩,发展翠玉梨核心示范园。依托脱贫攻坚利好契机,安溪村试点“股权扶贫”推进精准脱贫,探索实施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获得59.5万元财政补助资金用于支持翠玉梨核心示范园建设,并将其中的一部分以股权形式量化折股到村集体,由农业公司将每年收益的5%作为固定分红金缴纳村集体,村集体再根据协议对涉及的农户分红。
在安溪2组,安溪村通过组建桥家坳果蔬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21人种植翠玉梨500亩,村民摇身一变成“股民”,土地入股村民持股份40%,专业合作社持股份40%,负责项目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通过实施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股权化改革,由市帮扶集团第三小组资助入股,该村126户建卡贫困户变身股民,持股20%。
长岭镇负责人表示,安溪村1000亩翠玉梨盛产期时,可实现年产翠玉梨1000吨、产值1500余万元,入股村民每年的分红收入预计可达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