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万州区公安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公安局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局打假总队的指导和支持下,高度重视打假工作,将公安打假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始终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稳定为主要责任,以打假“利剑行动”、“今冬明春”专项打击整治行动为抓手,严厉打击各类涉假经济犯罪。据统计,去年警方共破获各类涉假案件32起,发起公安部涉假集群战役1件,抓获犯罪嫌疑人30名,挽回经济损失1200余万元。同时,在“今冬明春”专项打击整治行动中,共破获食药品犯罪案件21起,成功办结上级督办案件4起。
重拳出击打犯罪
破获多起跨省制售假冒物品案件
为确保打假工作取得实效,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万州警方与各行政执法部门积极对接、协作,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去年以来,万州警方重点针对食品、药品、保健品、香烟等与人民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领域重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
去年6月,万州警方按照“打源头、抓主犯、端窝点、断网络”的工作思路,历经近一年的侦查跨省办案,多次奔赴河南,成功破获“6.24特大跨省制售假冒线缆案”,经查明涉案总价值1000万余元。
该案的成功破获,有力地打击了重庆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
同时,万州警方去年成功破获的“4.12川渝两地制售假冒卷烟案”、被市公安局、市烟草专卖局评为“全市十佳精品烟草网络案件”,经侦支队及办案民警被授予“全市卷烟打假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此外,万州警方与区食药监局在联合破获的一系列食药品犯罪案件,也严厉打击了食药品犯罪,震慑了食药品经营市场,消除隐患,切实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以信息指导实战
对违法犯罪实施精准打击
在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万州警方结合实际工作,高度重视涉假线索的收集、研判及风险评估工作,切实加强情报信息建设,强化信息引导警务,情报指挥实战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涉假信息系统,充分发挥情报信息精准打击的威力。
加强了针对涉假犯罪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等的信息网络化建设,及时掌握涉假动态,适时开展打击工作,彻底铲除制贩售假活动滋生的土壤,减少涉假现实活动。同时,对收集的涉假线索迅速进行甄别、核查和研判、评估,提高预警防控力、提升精确打击力,力求打出实效,打出声威,即讲求法律效果,也注重社会效果。据统计,近年以来,万州警方共向上级公安机关报送各类涉假线索100余条,并通过线索经营成功破获涉假案件10余起。
强队伍建设培训
提升打击违法犯罪能力
随着打假案件不断高发,且各类涉假犯罪活动的职业化、专业性、科技化及犯罪反侦查意识不断增强。针对这一严峻形势,万州警方高度重视提升打假专职民警的打假意识和工作能力、
一方面,对打假警力进行补充,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在每年的业务培训中,特别邀请上级公安机关业务骨干前来授课,对实战部门专兼职打假民警开展打假业务培训。
同时,万州警方始终把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放在打假工作的首位,将打击和宣传工作相结合,通过一系列规范性的教育宣传活动,增强广大群众认假识假的能力,增强合法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降低合法权益被不法侵害的几率。
据统计,万州警方结合工作实际,联合食药监、工商、烟草等行政执法部门,每年定期开展联合法制宣传活动,发放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假冒伪劣产品犯罪、《食品安全法》等宣传单、法律法规文本共计20000余份,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曝光典型案例,增强了人民群众对食药品及其他商品的防假、识假能力和意识。
万州警方提醒:这些消费陷阱 要擦亮眼睛
万州警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典型警情案例,大家如再次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擦亮眼睛,并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避免上当,保护好属于我们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商场交易篇
如今市场上有许多不法商家为了牟取暴利,花尽了心思,在交易过程中动了不少小脑筋。有的更是像变戏法似的以假乱真,忽悠得消费者团团转。
二手手机当新机卖
去年底,市民罗先生打算尝试用下苹果手机。他进入自家小区对面的手机一条街,对比了价格昂贵的iPhone7手机后,购买了一台性价比更高的全新iPhone6 plus手机。今年1月中旬,手机出现质量问题,陈先生将手机送修,售后人员拆开手机后发现该手机之前有其它维修记录,并向陈先生出示了维修证明。
对此,罗先生来到购买手机的店内要求退货并赔偿。遭到店老板的拒绝后,陈先生随即向潘火派出所报了警。民警立即联系了工商人员,后者调查发现陈先生反映情况属实,经过调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法》第五十五条,手机店卖家给予陈先生一定赔偿。
警方提醒:店家把翻新机作为新机销售属于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店家赔偿。当消费者在怀疑买到翻新机的时候,应该对手机做一个鉴定,证明手机的确是翻新机,并且保留发票,证明店家是按照新机的价格销售该机,然后拨打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12315进行投诉。
“保健品”专骗养老钱
市民金老太从三年前开始不断往家里买保健品,迄今已花掉了10多万元。周阿姨如此钟爱保健品,源于三年前的一次“公益活动”。当时,她在小区楼下看到有义工给老人们免费体检、量血压,体检过程中她告诉对方自己有心血管疾病,得到了对方的诸多“建议”。然后,她按照对方的提议试着吃了一段时间保健品,觉得有一点效果。结果,这一吃就是三年,周阿姨花掉了10多万元养老钱。今年,金老太的女儿实在忍无可忍报了警,警方发现这些所谓的保健品原来是一堆“三无”产品,周阿姨的养老钱被骗子骗光了。
警方提醒:打着科技幌子推销“三无”产品、以抽奖名义推销产品、靠打亲情牌高价推销保健品等,均是此类诈骗的惯用手段。老年人要加强自身防范意识,不能轻易将自己的钱送出去。自己拿不定主意时,可以找孩子征求意见,需要报警时要坚决报警。
网络购物篇
由于网络购物具有价格低廉、送货上门、品种丰富等优势,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相对于出门买东西,很多人更加依赖于网购这一方便快捷的消费方式,但同时网购也面临诸多风险。
微信集赞不是馅饼是陷阱
前几天,王女士在家中上网看到一家微店在搞一个“集赞送礼”的活动,活动的奖品非常有诱惑力:集满68个赞并交298元配置费即可送iphone7手机一台。王女士非常心动,拿出手机立马添加了该微店,随后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向微店商家转了298元配置费,并在朋友圈转发活动内容后集满了68个赞。但在她向商家要求赠送手机后,微店却将其微信拉黑,这时王女士才知自己被骗。
警方提醒:如今,在微信朋友圈里,集赞送礼的活动人气很旺。我市不少商家也开始流行一股“赞营销”的热潮,然而许多“赞营销”确实存在着噱头多、承兑少等问题。因此,市民碰到涉及资金支付的微信集赞送礼品的活动,一定要小心,一般来说真正的微店集赞活动是不会要求付钱的,千万不要贪图小便宜。
商品言不符实无从退货
同样遇到微商,才做妈妈小青也是遇上了一次不开心的购物。小青的宝宝刚满周岁,平日里各种母婴用品大多都是她从网店里淘来的。最近,她通过朋友介绍加了微商小梁的微信,从小梁那里给孩子网购了一双学步鞋。
小青收到货物后却发现,这款鞋的鞋底非常滑,孩子穿上后经常滑倒,和宣传文字介绍严重不符,并没有其所说的防滑性能。小江要求退货退款,但是小梁以穿过鞋子一周为由拒绝了小江的要求。
警方提醒:如今微商越来越普及,朋友相互介绍的陌生朋友圈,往往没法得到质量及售后保障,有很多卖家一看形式不对便直接拉黑买家,让买家无从联系。遇到此类情况,各位买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追回货款:整理好被骗的打款资料,和骗子的聊天记录,支付宝账号名字,然后向警方报案。
冒充买家改址劫货
一淘宝卖家张女士在淘宝网卖高端化妆品多年,不久前,有人通过网络平台在她的淘宝店中拍下了近5000元的化妆品。交易没过多久,一个陌生账号便联系了她,自称是买化妆品的顾客,想修改收货地址。
因为对方能说出详细的购物信息,张女士没有怀疑,当即按照对方新地址发了货。然而,几天后,她却接到顾客投诉,称没有收到货。张女士当即查看物流信息,发现已经签收。于是她立即拨通报警电话。民警联系上顾客后,对方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让张女士更改地址,而且他在该购物网站上也仅有一个账号。张女士这才发现原来是遇上骗子了。
警方提醒: “因买家在交易过程中经常会修改收货地址,并且在网店确实有真实付款,一时间事主难以辨别真伪,容易被骗。”办案民警说,以往的诈骗多针对买家,而随着此类诈骗的增多以及警方在防范方面的反复提醒,买家们的防骗意识增强了,骗子就开始向卖家实施诈骗。因此,广大网店从业人员应提高对此类诈骗手段的识别能力及防范意识,尽量通过淘宝旺旺聊天软件与买家取得联系,不要轻易相信淘宝网之外的聊天交易,并留下证据。
(部分案例收集整理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