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4日,应急队员正在抽取向仁国承包的鱼塘里的水灌溉稻田。
冉洪中(前)和蓝斌锋正在灌溉农田。
冉洪中(图左)将水送到村民家门口。
8月29日,恒合土家族乡八一村千亩高标准农田旁,种植大户蒋洪弯下腰,拨开一把稻子,细细打量,嘴角上扬:“虽说遭遇了干旱天气,但我们预计大部分田块的水稻亩产能保持正常水平。”
同一天,驻村第一书记蓝斌锋带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八一村6个村民小组共计500余户村民家里全部接通自来水。
近段时间以来,万州遭遇持续晴热高温天气,降雨量较往年明显减少,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在海拔千米的八一村,群众饮水和生产用水都受到了影响。
起早贪黑送水,自费修蓄水池保水,抽干自家鱼塘舍水……面对旱情,当地党员干部和村民不等不靠,上演了一出同心抗旱的“接力跑”。
送水 连续一周每天工作十余小时
清晨6点,八一村应急供水点。睡了4个多小时的老支书冉洪中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这里,协助工作人员用抽水泵往应急洒水车里注水。
“送一次水能满足上百户人两天的饮水需求。”这样的工作状态,冉洪中已经持续快半个月了。
几年前,年近六旬的冉洪中从村支书的岗位上“退下来”,但他为民办事的热情一点没减。8月初,村微信群内陆续有不少群众反映缺水情况。从那时起,冉洪中就投入到抗旱保供工作中。白天,他骑着自己的小三轮去送水;半夜,继续组织工人去挖塘蓄水……连续一周时间,每天工作十余小时。
8月28日正午,冉洪中和驻村干部又一次送完水后回到办公室。因离取水点很近,他们可以趁着取水的时间休憩一下。刚坐下来,他就和村干部一起统计需要送水的农户。“还有40多户,估计又要送到天黑……”驻村工作队里一名年轻队员说。
“我们不光要保证村民生活用水,还要严防山火,给高标准农田找灌溉水源,尽最大努力将旱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冉洪中说。
今年罕见的持续高温让八一村干部群众措手不及,同时也给他们提了个醒:要实现旱涝保收,水利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于是,近段时间,冉洪中等人每天除了送水,就是与驻村工作队一道向对口帮扶单位——两江新区建设管理事务中心争取资金支持。
“目前,帮扶资金50万元已经到位了,接下来将全部用于水利设施建设。”冉洪中高兴地说。
保水 自费建蓄水池惠乡邻
“每天等着政府的人送水来,我觉得不是长久之计!”基于这样的想法,5组组长涂兴荣从发生旱情起,就开始寻找“水源”。
8月29日,跟随涂兴荣的脚步,走过长长的沟渠,记者来到此行目的地——检查沟(小地名)。涂兴荣自掏腰包为村民修建的蓄水池就“藏”在这里。
“你看嘛,即使天这么干,这里还有一股泉水不断涌出。”涂兴荣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碗,从蓄水池里舀起水,顺势递给记者,笑着说:“尝尝,这水还有点甜!”
眼前是两个长方形蓄水池,粗略估计每个能装3000升水。蓄水池里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利用水压原理,将带有抽水泵的管子直接插进水箱。水箱一侧安装了取水管子,当水箱蓄水到一定容量时,水就会自动溢出,通过水管输送到居民点的集中蓄水池,能够解决5组200余户村民的饮水问题。
这些都是涂兴荣的“杰作”。
“最开始,大家每天等着政府的人送水来,我觉得不是长久之计。摆脱困难,还是要靠自己。”涂兴荣说,经过寻找,她在检查沟发现了水源。但由于没有水利设备,这股水只能顺着山沟渗进地表,“这么好的水资源,浪费了怪可惜。”
于是,涂兴荣从自己存折里取了5800块钱,买来水泥砂浆等材料,又借来工具,修建了眼前这两个蓄水池。而这5800块钱,是她辛勤劳作一年的“结余”。
舍水 提前起鱼“干塘”保稻田
村民蒋龙珍最近总“抱怨”,家里已经连续吃了一周鱼了。
鱼从哪里来?这事还得从村民向仁国“干塘”保田说起。
54岁的向仁国是八一村4组组长,早些年一直在外地打工,因腿部意外受伤返乡。为了一家老小过上更好的生活,几年前他承包了村上的一口大水塘养鱼。这口鱼塘也为他带来了每年约2万元的稳定收入。
今年年初,向仁国又投放了一批鱼苗,预计到年底可产出750公斤鱼。可高温干旱天气持续,鱼塘一旁的200多亩高标准稻田越来越“渴”。
看到党员干部为找水四处奔走,企业主急得直摇头。向仁国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决定:开塘放水,引水灌田。
“这块稻田是乡亲们一点点建起来的。从乡头到村头,每个人都寄予了希望,不能眼睁睁看它就这么倒下。亏就亏我一个人,能够拯救全村的产业,我觉得值!”8月4日,向仁国主动找到第一书记蓝斌锋,表示准备提前起鱼,把水全部用于保障附近农田灌溉。
可这样一来,这么多的鱼怎么办?
“即将干塘,订鱼速来。”为把向仁国的损失降到最低,售鱼的“广告”瞬间刷屏八一村党员干部和村民的朋友圈。
让向仁国更没想到的是,“干塘”起鱼那天,村里好多人都赶来帮忙。捞鱼、转鱼、杀鱼、卖鱼,从白天一直忙到晚上。此时的八一村出现了一种“怪相”:养鱼的不卖鱼,忙着抢修水管灌溉农田;种水稻的不管田,四处吆喝卖起了鱼……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抗旱“接力跑”中,恒合土家族乡814名党员全部参与其中。他们积极抢修堰塘、更换水管、引水灌溉,并抢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契机,向上争取资金,加快水利设施提档升级,梳理完善水系网络,持续做好蓄水保水和用水调度。
截至记者发稿,八一村6个村民小组已全部接通自来水,500余户村民吃水不再“望天”。千亩高标准稻田平稳度过灌浆期,灌溉设施安装到位,来年不会再“渴”了。
记者 洪启辉 张倩 周志华/文 冉孟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