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近期成了热词。
今年“六一”儿童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导则》提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应在城市、街区、社区三个层级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内容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空间、公园绿地的适儿化改造和校外活动场所、游憩设施建设。
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包容、更健康、更宜居的儿童友好型城市,或许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事实上,国内已经有不少城市开始先行。比如广州、深圳、宁波,还有重庆。
日前,《重庆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实施方案》明确,将推进城市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包括研究制定儿童友好街区、社区、道路以及公园、公共图书馆、体育场所、医院、学校等公共空间建设指引和标准体系;推动公共场所建设母婴室、儿童厕位及洗手池、儿童休息活动区等。
儿童友好空间事关广大儿童成长发展和美好未来。将儿童的需求和视角带入城市空间,正代表着城市规划的思维从短期向长期的转变,从当下向未来转变。
建设儿童友好空间,除了营造友好公共空间、友好服务设施、友好出行环境、友好社区交往空间外,重点要在儿童游乐玩耍、快乐学习场地等建设改造细节方面下功夫。
小游园、口袋公园增加滑梯和秋千,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撒欢儿;开放喷泉,打造浅水池塘,让孩子们近水亲水也没有安全隐患;打磨棱角、降低台面,让公共场所对儿童更友好……只需小小“适儿化”改造,承载童声笑语的儿童友好空间就会越来越多。
除了大大小小的“硬件”外,“儿童友好”还需要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比如家庭环境方面,建设文明家庭、传承优良家风、让父母课堂深入社区学校,先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
比如网络环境上,要保护儿童个人信息安全,严格过滤不良信息,为儿童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打造健康的网络空间。
比如阅读环境方面,严格儿童读物审核把关,给孩子们一个符合主流审美的、积极向上的书中世界。
一个国家孩子的面貌,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多方协同、内外兼修,我们才能筑起全方位的儿童友好空间。这不仅是在守护一个个孩子,也是在守护我们国家的未来。
记者 应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