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网址 | 汽车之家 大河票务 点评美容 三峡都市报 百度 三峡传媒 凤凰网 区政府网 万州台直播 万州公交网 万州吧 腾讯 更多网址

消落带上遍种中山杉 长江“伤疤”愈合成风景

2022-05-16 10:13:26 来源:三峡传媒网 [撤稿纠错] 条评论

长江生态廊道,和谐共处美丽家园。

 

沱口中山杉林十分茂密。

 

白鹭湾中山杉随风摇摆。

 

彩色杉林与一江碧水交相辉映。

 

长江万州段中山杉。

 

综 述


构建消落带绿色生态长廊


初夏的万州,高峡平湖,一江碧水,两岸如画。


经过秋冬两季霜冻,如打翻调色盘的长江两岸,在初夏里悄然变成了充满生机的绿色。春夏秋冬,从嫩绿到深绿,从深绿到或黄或红,从彩色再变回绿色,长江两岸就像一幅四季变换的动态图,成为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谁能想到,这条美丽风景线曾是长江的“伤疤”,不仅十分难看,还因其脆弱的生态给长江水生态带来影响。


美丽“蝶变”,是我区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把消落带保护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施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初步构建起消落带绿色生态长廊,为长江上游构筑起重要生态屏障,促一江碧水向东流的壮美景观。


消落带作为陆域和水域的过渡带,在衔接水陆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消落带周期性的水位涨落,很少有植物能适应消落带的生态环境。没有植物,水土随着江水而去,长江岸边留下一道难看的“疤痕”。


治理消落带,也因此成了世界级难题。


早在上个世纪,我区便积极探索破题之道,开始寻找一种“两栖植物”,使其种植在消落带上既能扛住长江蓄水期的淹泡,又能在长江低水位时期经得住干旱。经过多年的探索试验,中山杉最终成了消落带生态治理的较为理想的“两栖植物”。


经过10多年的探索试验以及推广,我区陆续在沿江消落带165米到175米水位线栽植中山杉3200多亩,绿化库岸70余公里。


如今,长江流经万州的消落带上,到处都能看到中山杉的身影。中山杉在长江万州段消落带上扎根成长,经受住了周期性水位涨落的考验,长成了郁郁葱葱的茂密杉林,发挥着保土固土、涵养水源的作用,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也有效保护了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守护着一江碧水。


随着中山杉在长江两岸不断推广栽种,人们惊奇地发现,中山杉不仅解决了消落带生态修复的难题,还成为了长江岸边美丽的风景。


因其树叶颜色在秋冬遇严寒后变成橘红色或棕红色,而秋冬季节正值长江蓄水期,宽阔的水面上只留中山杉的树头。彩色杉林与一江碧水交相辉映,远远看去仿佛一片彩色的“水中森林”,蔚为壮观,美不胜收,成为长江两岸独特的风景。


近几年,在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中,我区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担起上游责任,深入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中山杉形成的美丽风景,在人口密集的城区、场镇集镇以及开阔的江湾,以生态、安全、美观为导向,对消落带实施库岸整治与景观提升工程,打造休闲观光景观地带,发展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变风景为“钱景”,吸引着万客来游。


消落带上栽种中山杉,让长江的“伤疤”逐渐愈合,也成就了一片美丽的风景。


故 事


任凭:默默奉献 慧眼识杉


中山杉,如今已成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与治理的秘密“武器”。


中山杉从我国数十万种植物中被选中成为消落带生态治理的“两栖植物”,并经试验推广取得显著成效,背后少不了任凭十余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


任凭是万州区林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常年躬耕在林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一线。三峡工程建设之初,凭着高度的责任感,他开始了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试验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他和团队加快了消落带治理研究的步伐。


研究中,根据消落带上耐旱植物在蓄水期无法存活,耐淹植物在枯水期无法存活的生态环境,任凭和他的团队开始寻找一种既耐旱又耐淹的“两栖植物”。


他们研究过狗牙根,这种植物固土效果不错,但“打”不过另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苍耳。但苍耳在被水浸泡腐蚀之后,又会释放出大量氮磷钾,容易污染水质。


2002年,一种由江苏南京对口支援到万州的杉树,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种由落羽杉与墨西哥杉杂交,在南京植物研究所诞生的乔木,被称为中山杉。它树干可高达二三十米,树根亦可深入泥土二三十米,在平原的沼泽地曾大量栽种。


那么,中山杉能否在库区的长江消落带安家,是否就是要寻找的“两栖植物”呢?任凭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了中山杉的长江消落带栽种试验。


当年,2万株中山杉被引种到长江万州段水位线150米左右的岸上。经过三年陆上生长,这片中山杉生长表现良好,没有发现林木有明显的病虫害及其它受害现象,这说明该树种在三峡库区有较强的适生性和速生丰产性能。任凭高兴极了,开始着手接下来的水下试验研究。


但意外发生了。2005年,三峡水库蓄水前进行林木清库,这片中山杉林属于清库范围。为了保护这片成林的中山杉,任凭多方争取,将中山杉移栽到附近的山上。移栽后,任凭带领他的团队精心管护,但事与愿违,因是裸根移栽,又赶上当年大旱,这批中山杉死伤殆尽。


中山杉水下生长试验,就此陷入困局。


但转机,很快出现了。2009年初,任凭团队在万州一家苗圃里发现了依旧存活的中山杉。他们自筹资金买回208株,栽种在万州长江大桥南桥头下的170-175米区间的消落带上,正式开始了中山杉水下耐淹试验。


一个冬季之后,春来了,水开始退了。任凭和他的团队惊喜地发现,中山杉抽芽了。第一年水淹浸泡后,中山杉还活着。这让任凭异常兴奋,更加坚定了研究中山杉耐水生长的情况。他和团队不辞辛苦,调查淹没后苗木的生长成活情况,分析浸水淹没对苗木生长的影响。经过六年试验后,208株中山杉保存了204株,存活率和长势都很良好。


2012年,在区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任凭和他的团队将中山杉耐水淹没实验扩大到万州沿江的新田镇、瀼渡镇、溪口乡,在长江流经这些镇乡的消落带165-175米范围内栽种近500亩中山杉试验示范林。又经过多年的生长和蓄水淹没浸泡,任凭发现第二阶段的示范林平均保存率达到85%以上,而且长势良好,几年时间便郁闭成林。


从2015年开始,任凭带领他的团队开始把中山杉推广到长江流经万州的所有镇乡街道,通过湿地保护项目、消落区植被恢复中山杉试点示范项目、三峡后续项目、国土绿化提升行动营造林专项工程、三峡库区生态修复司法保护林等,总投资1965万元,使消落带中山杉的种植面积扩大到3200多亩,绿化岸线长达70公里,逐步形成长江绿色生态长廊,成就了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壮美画卷。


特 写


一片林 一处景 一方富


5月,阳光温暖而明媚。大周镇铺垭村、五土村的沿江彩色步道,观光的市民络绎不绝。


这两个位处长江边的小渔村,如今以惊人的颜值,成为了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在这里,最令游客眼前一亮的,便是郁闭成林的中山杉。


2016年,万州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环境司法新机制,强化自然环境修复与社会秩序治理有机结合,发挥司法能动作用,探索生态修复异地补植工作机制,并在大周镇、区林业局的协助下,在大周镇铺垭村、五土村的长江消落带建立500亩环境司法保护示范林基地。


在环境司法实践中,区法院积极引导违法犯罪人以自愿认捐中山杉、定期到示范林基地义务劳动等形式,促使他们以实际行动修复生态环境,从而促成了2万多株中山杉在大周镇168米至175米的长江消落带上扎根。


随着中山杉生长成林,大周镇宽阔的江湾地带形成的“水中森林”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


从人气里看到商气的大周镇,以脱贫攻坚为契机,依托“水中森林”景观以及长江自然风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打造了滨江十里长廊、日月广场等“网红”打卡地,带动周边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大周镇沿江已发展农家乐40多家。“游客多的时候,一家农家乐的小卖部一天就营收3万元。”大周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家里有了挣钱门路,不仅年轻人留得住,还有很多人返了乡,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红火了。


30岁的刘昌月便是其中之一,他原本随父亲在外打工,2018年回家开起农家乐,一年收入大约四五十万元。很快,原来只有9间房的农家乐不够用了,民宿规模开始扩大。如今,26个房间的精品民宿正在装修,即将正式迎客。


一片林,成就一处风景,一处风景成就一方百姓富裕,大周镇的故事,是万州人护好一江碧水的生动实践。 

   

记者 尧华燕/文 冉孟军 何忠 侯本艳 付作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