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网址 | 汽车之家 大河票务 点评美容 百度 三峡都市报 三峡传媒 凤凰网 区政府网 万州台直播 万州公交网 万州吧 腾讯 更多网址

办好关键“小事” 赋能乡村振兴“大事”——访龙沙镇党委书记何军

2022-04-13 10:07:03 来源:三峡传媒网 [撤稿纠错] 条评论

龙沙广场一角。

 

漫山的柑橘树绿山头果富百姓。

 

榨菜之乡。

 

龙沙场镇全貌。

 

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精准落实“五个振兴”要求,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新的目标,催人奋进;新的征程,激荡人心。龙沙镇如何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围绕“全区乡村振兴示范支点镇”发展机遇,用好自身优势乘势而上,提振向前发展的“精气神”,擘画出“一心两地三支撑”新时代“龙沙蓝图”?近日,龙沙镇党委书记何军接受了记者专访。


访 谈


盘下足“绣花功”,积蓄发展新“动能”


活“鸡窝地”和“巴掌田”,种好“摇钱树”,跑出群众增收的加速度。


水果成熟季,香甜的橙子、爽脆的蜜柚……被集装成箱运往镇内外,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近几年来,龙沙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厚植生态优势,主攻晚熟柑橘及李子、梨子、桃子、柠檬、生态生猪养殖等绿色产业,不仅让群众增收致富的路越“走”越宽,同时推动了扶贫与大生态的有机统一。


“我种了3亩地的脐橙,橙子卖了12000元钱,加上养牛,一年的纯收入稳稳当当超过3万元。”山脚下、溪沟旁、房屋边,漫山遍野成排的玫瑰香橙树在雨雾中尽情地舒展着枝桠——当天上午,记者来到龙沙镇彭家村时,年逾七旬的村民付绍成正在果园里掏水沟,说起自己这几年的“致富经”,付绍成滔滔不绝。


“七条沟、八道梁,山旮旯的‘巴掌田’不产粮。”彭家村地处大山腹地,山地多、平地少,农业产业基础薄弱。从2015年开始,当地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水果产业,5年时间发展红心蜜柚350亩,153户村民户均增收超过5000元;发展晚熟柑橘基地500亩,135户人均增收超过10000元。曾经的“巴掌田”被盘活,种下了“摇钱树”,成了连片的果园,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近几年来,龙沙镇通过绿色“打底”,拿出干劲,拼出闯劲,下足“绣花功”,盘活“鸡窝地”和“巴掌田”,种好“摇钱树”,建立了万亩晚熟柑橘基地,并在老林、马岩、黄金等村标准化果园全面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巩固5000亩榨菜种植基地,带动400余户村民增收;5000亩主产李子、桃子、梨子等为主的淡伏季水果基地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变为现实。


念好“生态经”,舞动“产业链”,按下生态农业发展“快进键”,山旮旯变身“绿富美”。


自动投料、感应喂水、恒温圈场、流线养殖、零污染排放成为生态养殖的“标配”;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经深度发酵后制成有机肥,滋养全镇上万亩经果林……“满眼都是山,但山已不是那些山”正成为龙沙镇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最好的注脚。


“生猪养殖场年产值在400万元左右。”地处偏远的龙沙镇雨台村依托4个单元的生态生猪养殖场建立了一系列利益联结机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生态猪养殖场签订入股合作协议,雨台村可享受一年20万元分红,并连续分红8年,一举解决了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同时,带动30多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增加收入。


不仅仅是雨台村,何军介绍,该镇在建和规划建设的生态生猪养殖场共282个单元,涉及彭家、马岩、雨台等8个村,总占地面积达23.5万余平方米,所有养殖场全程实现粪污“零排放”,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经过深度发酵后制成有机肥,滋养全镇上万亩经果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践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发展理念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所有养殖场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投用后,将带动全镇700多户村民增收。同时,为积蓄发展新“动能”,全镇已建成稻鱼共生生态种养基地2000亩,惠及上百户村民——现代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让山旮旯一夜之间变身“绿富美”,同时推动了扶贫与大生态的有机统一。


在行动


拿出“硬办法”,增强发展“底气”


顺势而为,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上发力……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趁势而上,在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上做文章……我们踏下铿锵的步履。


何军称,未来,龙沙镇将锚定“一心两地三支撑”工作思路,持续用劲,久久为功,拿出‘硬办法’,努力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发展成果,积“小胜为大胜”,增强发展“底气”。


一心:聚焦全区“中心城镇”建设这一目标定位,统筹发挥好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品质提升等工作,顺势而为,趁势而上,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上全面发力,先行探索,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突出龙沙的片区中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两地: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以“3万亩经果林、35万头生猪”两大产业支点为重点,坚持农业发展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化迈进。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现有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和深加工层次,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三支撑:即产业强镇、商贸强镇、科教强镇。建设产业强镇,就是利用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各种有利条件,吸引项目、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工业产业加快发展。建设商贸强镇,就是充分发挥商贸物流优势,大力鼓励引导发展家政、网络多媒体、电子商务、快递、养老服务业等,建立片区电商、物流、交易中心,辐射响水、郭村、甘宁等周边乡镇。建设科教强镇,就是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全力推动镇域学校、幼儿园、中心卫生院提挡升级,不断提升镇域教育卫生辐射水平。


何军告诉记者,未来五年,龙沙镇将进一步深耕发展沃土,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力争2025年末培育限上商贸企业2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1-3家。同时,围绕优质粮油、柑橘、生态猪、稻田综合种养、伏淡季水果、榨菜等持续发力,全覆盖推进高标准农田、千年良田等项目建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支持经营主体适度规模新建经果林,提质增效现有经果林,力争十四五末期建成3万亩经果林;支持重庆奇昌200个养殖单元、德康生态猪82个单元养殖场全面建成,达到年产35万头生猪产能;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现有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和深加工层次,大力推动农业品牌创建。


“‘钱袋子’鼓了,生活品质也要跟上来。”何军介绍,为让群众真正过上“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幸福小康生活,下一步,龙沙将做好顶层设计、树标立杆,聚焦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工程,继续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的工作思路,通过压实责任,倒逼“一把手”抓实“第一责任”,创新乡村治理,坚持以乡风文明为保障,以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为载体,引领群众积极参与创造整洁、优美、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乡村富起来、活起来、美起来——通过抓好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关键小事”,赋能乡村振兴“大事”。


看现场


“一把扫帚”扮靓美丽乡村


汽车驶过干净如洗的柏油马路,道路两侧高大挺拔的行道树在车窗外一晃而过。从万州城区出发,穿过山腰淡淡的晨雾,约一个小时就到了龙沙镇龙安村刘家嘴院子,走进院内,青翠欲滴的树木、有序堆放的垃圾、摆放一致的农具,还有相间而植的桂花和一串红争奇斗艳,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在生活与自然之间以舒适、和谐、愉静的姿态将庭院点亮,处处透出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


“四处堆放的垃圾不见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栽上了花草,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真是安逸哟。”正在打扫院子的付声梅笑着说。


为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龙沙镇引领广大农村妇女特别是留守妇女身体力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聚焦庭院净化、绿化和文化,通过评选“五个最美系列”激励妇女同胞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


走进龙安村,除了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还有一些引人注意的细节:随处可见通俗易懂、展现乡风民俗、感恩奋进、法制文化、廉政文化等时代元素的墙体画;图文并茂的文明新风、政策解读、普及科学的文化墙遍布村头;村民公约“顺口溜”大人小孩随口就能来上一段,整洁文明的乡风已深入人心……


稻鱼种养 养鱼得“裕”


远处,层林叠翠山朦胧;脚下,稻田水清漫雾烟,伴随着纯澈的氛围,用一泓碧水在山峁之间书写着诗情画意。


“这一坝水田,田中有稻,水中有鱼,一田双收,好处可不少。”记者来到龙沙镇时,正在稻田忙活的村民陈天贵高兴地说。其实,陈天贵口中既种谷子、又喂鱼的水田是黄金村的绿色生态产业项目——稻鱼种养项目。田中稻,水中鱼;稻在水中摇,鱼在田中游。灵动的画面背后蕴含着加快建设新时代幸福美丽乡村的生机。


黄金村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立了近千亩稻鱼种养基地。“这是一种绿色、高效、循环的生态种养模式。”黄金村村支书范鸿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单纯种植水稻,一亩水田亩均产值在1800元左右,实施稻鱼种养模式后,水稻不会减产,稻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产的是真正的绿色大米,市场价最少可以卖到16至20元一公斤,而一亩稻田一年能产约150公斤鱼,市场价能卖3000元钱左右,收益比单纯种植水稻翻了好几番,全村稻鱼种养项目每年至少有250万元以上的产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持续带动上百户村民在家门增收,真正实现了稻鱼种养,养“鱼”得“裕”。


记者点评


“凡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之事,我们从来不以事小而不为。”以感恩之心干事创业,以进取之心超越突破,咬定目标不放松,落实责任不松劲,龙沙镇正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突出“办好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赋能乡村振兴‘大事’”的工作思路,通过压实责任,让群众的美好生活梦想不断照进现实,以实际行动为奋力推进龙沙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夏雨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