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资料图)
万州区将集团化办学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以“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为目标,着力推进区域内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昨天,记者从万州区教委获悉,今年,万州将集团化办学作为区教委主要项目大力推进,正式明确了“合作共进、优质共享、多元共生”的发展思路,提出“一体化办学型”“教研协同发展型”和“结对帮扶型”三种基本模式。目前,全区已形成18所名校领办30多个校区的集团化办学格局,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据悉,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区集团化办学覆盖面达到60%以上,为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新建校高起点、高定位快速优质发展
据了解,为解决新校骨干教师不足、起步低、发展慢及优质学位供给不够等问题,万州不断打破校际壁垒,采用“名校办新校,一校多部”的模式,促进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特色融合、管理一体,逐渐形成了万州二中、万州中学、鸡公岭小学、电报路小学、红光小学等为龙头校的教育集团,推动了新建校高起点、高定位快速优质发展。
创新管理机制。据悉,各教育集团建立符合各成员校共同发展需要的集团化办学章程,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充分调动成员学校广大教师参与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能动性,增强群体认同感与归属感。
同步教学管理。各教育集团逐步实行同步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集团总校带动作用和分校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集团内的教育资源整合,实现集团内部场地、课程、师资、活动等教育资源共享,探索集团内跨校课程开发、课程共享和课程配送。
统筹师资调配。建立教育集团的教师信息资源库,盘活集团骨干教师资源,加快集团学科名师建设,发挥“骨干教师”在集团内的辐射引领作用。以学科建设、课程开发为纽带组建集团专项研修团队,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促进特色发展。注重先进的学校文化在教育集团内部的培植和发展,大力塑造集团成员校的文化品牌,在办学理念、学校文化上形成集团特色。同时,坚持融合中主动发展原则,尊重学校各自的办学传统和特色,使成员校既有集团共同的主体色调,又有个性化的亮点,努力形成“一校一品”局面。
缩小了校际间优质均衡差距
“通过名校集团化办学,万州已走出了一条破解‘上好学难’问题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效最大的路子,有力推动了教育公平与效率双赢局面的实现。”万州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以来,教育集团招生范围内大量户籍学生回流,新生入学率明显提升。
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核心名校教学引领作用,通过举办优质课竞赛、主题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的方式,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促进质量整体提升。
有效推动优质均衡发展。实施集团化办学以来,核心名校共享了名师资源、课程资源,集团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打破过去相对较独立、封闭的办学格局,校际间的联系趋于主动化、常规化和紧密化;集团化成员学校不仅实现了硬件建设水平的提升,也实现了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师队伍等软实力的提升,缩小了校际间优质均衡差距。
据介绍,教育集团各校区地理距离相对较远,依托智慧校园、“同步课堂”建设,可对各校区日常办公、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等进行全面整合。在干部、教师队伍、学生活动、工会党建方面开展互动交流,实现政令畅通、资源共享、精神认同。既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也可改变传统信息交流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从而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
鼓励分校区在成长为新优质学校后实行多形态自主发展,从“一个法人、多个校区”的一体化办学型集团向“多个法人、多校冠名”的教研协同发展型集团化过渡,甚至以自身为龙头学校组建新的名校集团,形成名校资源和名校集团的再生机制,产生名校资源增量。
同时,组织专家深入教育集团成员校进行调查研究,提供专业的支持与服务,指导教育集团成员校开展教学行动研究,梳理、总结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坚持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对集团化办学中涌现出的“家门口的好学校”,以及推进教育集团化工作的经验和成效及时进行总结和宣传,引导和动员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集团化办学、组建教育集团的良好氛围。
记者 吴雅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