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传媒网讯(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吕露)立足经济发展实际,以聚焦平台建设、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抓手,落实为企业服务的精准度——近几年来,万州区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平台、人力资本平台、技术转移平台等,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地向企业集聚,用科技赋能,补齐短板,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按下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加速键”。
科技金融平台为企业发展“加油”
一场小雨后,空气愈加清新,看着园区内郁郁葱葱的花草,万植巨丰生态肥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良斌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作为一家拥有10项专利成果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资金缺口较大,张良斌原本担心融资难、融资贵,没想到,万州区科技局及时与相关单位对接,公司在短时间内就获得240万元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研发和生产很快恢复正常。
据了解,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是一种新型轻资产融资模式,依托“商业大数据应用专利软件化评估”,建立以科技研发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两个指标分级综合评价体系,由系统自动生成评价结果。科技型企业只需登录重庆市科技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在线填报相关数据并提出申请,系统自动给出企业知识价值信用等级,分为ABCDE五个等级,分别对应500万元、400万元、300万元、160万元、80万元的授信额度,合作银行以知识价值授信额度为基础,确定企业信用贷款的最高额度,独立审批放款。
截至目前,全区申请享受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的企业344家,申请额度43670万元,发放贷款192家,19502.7万元;试点银行商贷14020.76万元,他行商贷总额92781.4218万元;首次获得贷款企业51家,获贷4615万元。同时,区级创业种子投资基金也为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提供持续服务,目前累计支持企业24家,发放贷款659万元。为助力企业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区科技局指导落实全区29家高新企业和20多家科技型企业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8761万元,较去年相比,申请企业数量增长96%,申请享受金额增长了183%。
人力资本平台为企业创新“添劲”
“高层次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源动力。”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万州区完善并实施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实现科技创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持续推进重庆“英才计划”“平湖英才”“科技特派员”等人才队伍建设,新建立了科技咨询专家库,入库专家279名。建立辖区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库,入库团队77个。目前全区国家万人计划人选、重庆“英才计划”、“鸿雁计划”、“平湖英才”等高层次人才达到101人,全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5万人,研发人员达到3592人,市、区级创新创业示范团队达到44个。涉及工业、农业、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为万州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为推进科技人才能力提升,重新启动区级创新创业示范团队培育计划,组织区内企业多名科技人员赴外地挂职锻炼,进一步拓宽科技人员视野,激发科技人员干事创业热情。并邀请专家对企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政策解读、创新能力提升、研发投入管理与统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以及税务等一系列培训,累计科技人员培训4600人次。同时,推进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人才服务证制度,建立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到万州创新创业,通过智力“撬动”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添劲”。
技术转移平台为企业壮大“赋能”
“我们这项研究成果能有效解决混凝土开裂问题,让混凝土像人体肌体一样自感知、自愈合。”重庆三峡学院教授郭远臣告诉记者,他带领科研团队于2018年取得了混凝土结构裂缝自修复理论及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突破并获得2项发明专利,该成套技术获2019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目前通过技术转移平台,已成功应用在万忠高速公路、梁平至忠县公路隧道、浙江泰顺云寿线隧道等工程的加固及重庆、四川、浙江、河南等地区多个工程项目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国防效益显著。
据了解,近年来,万州区遵循科技创新发展的市场机制,出台了相关引导、激励政策和措施,加大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力度,切实推动科技第一生产力落地开花,聘请市级专家对全区科技企业、高校院所进行科技成果登记和统计等培训,并安排专门人员加强科技成果管理的指导,为科技成果登记统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打好基础。同时,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合作创新,加大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力度。“十三五”期间,在万高校联合辖区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57项,市级科技项目860项,在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人工智能、农种培育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创造巨大经济效益;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奖项18个;拥有有效期内专利1344件,其中发明专利92件、签订技术转让合同29件。
“十三五”期间,万州组织申报国家级、市级科研项目249项,争取资金8200万元;实施区级科研项目192项,支持资金1865万元;全区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4家,比2016年增长5.28倍;今年已有15家企业通过第一批高企认定市级审核;市级科技型企业达到404家,增长12.9倍;市级高成长性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优质创新主体累计达到49家,全区4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产值9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