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谭梦娜)又到一年清明时。4月4日,正值清明节,在万州风水坝公墓,62岁的冉启玲一行人迈着缓慢的步伐走进公墓内,祖孙三代一起来祭奠逝去多年的亲人,用鲜花等祭祀品传递哀思。
“爸爸妈妈,您们在那边还好吗?我带着小辈们一起来看您们了。”走到父母的墓前,冉启玲慢慢蹲下身子,用手轻轻摸了摸墓碑。随后,双膝跪地,磕头祭拜。
清明祭祀祖先、追思亲人,这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保留下来的习俗。这种习俗在冉启玲的大家庭中同样代代相传。由于部分家人远在外地无法回来,冉启玲便带着侄子、侄女和侄孙女等人一起,捎上全家人的思念,来看望长眠于此的亲人。
据悉,冉启玲的父母都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虽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们善良的本性却给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爸妈是个热心肠,时常帮助他人。”冉启玲回忆道,以前大年三十家家户户放鞭炮,父母还会主动参与安全巡逻,守护大家过一个平安年。
为人正直的父母,教育冉启玲等兄弟姐妹四人从小不要计较得失、不贪图利益。而孙子辈的几个孩子也从小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以孝为先、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的家风。“二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们永远在我们心中。”冉启玲说,他们留下来的好家风,就是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