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经过一场大雨的洗礼,山里的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梨树乡龙头村5组村民杨三明打着伞悠闲地在人行便道上走着,再也不像以前眉头紧锁、小心翼翼,生怕摔下去。“家门口通了水泥路,出门就不怕天气不好了!”他乐呵呵地说到。
眼前的变化,主要得益于村里的人行便道的修建。去年,作为扶贫开发重点村的龙头村积极争取了37公里的人行便道项目,从8月开始,经过3个多月的施工,去年年底让全村1005户村民家门口通了路,解决了村民们的出行难问题。
村支书方国兵回忆,当时,村干部和驻村队员们深入每家每户广泛宣传动员,按照‘谁受益谁监管’的原则,将监管责任落实到各户村民。
当得知村里要修建人行便道,实现“户户通”的时候,大家的热情一下被点燃。“非常支持,这都是自己受益的事儿,基本上没人反对。”龙头村“第一书记”易兴平告诉记者,从发动到开始动工不到10天的时间,大家积极性很高,他们不仅自发地将家门口旁边的毛坯路扩宽与整平,以方便施工,还参与到道路硬化建设中,不求回报。
向地均是当地的种植大户,在人行便道修建中,他家的农田被道路占了很多,但他并没有抱怨,也没有提出补偿,而是积极的支持建设,并主动为道路建设出力。“路修好了,大家都方便了,这点小损失不算什么。”向地均说。
在建设过程中,有的地方材料转运不方便,在请马托、摩托车拉等方式运送的同时,许多村民也加入运送大军中,用人力挑运材料,用实际行动支持道路建设。
3个月时间,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曾经让人灰头土脸的泥巴路,被崭新的水泥路所取代,37公里长,1米宽、10公分厚的水泥路,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连心路”。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村里推行村民轮值参事监督模式,村民当上了“质量监督员”,督导工程质量和进度。
“以前最怕下雨了。一下雨,你往哪里走都只能穿雨靴,而且两只裤脚都是泥巴。”谈起以前的烂路,杨三明的头晃得像拨浪鼓,最让他头疼的还是不安全,他深刻地记得曾经一跟头摔下去,自己的尾椎骨伤了,在家休息了好几个月。“如今,人行便道修到了家门口,穿着布鞋都能外出,硬是安逸呀!”看着家门口这条修好的人行便道,村民们开心地笑了:“是啊,出行便道简直就是一条‘幸福路’,家里的农产品不再愁卖了。政府为我们村民做实事,我们心里舒坦呀!”
站在半山腰上放眼望去,一条条崭新的人行便道星罗棋布,通往村民家门口,便道的修建,给村民们的出行带来方便,也将成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