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三根桩”五十余年的万州区殡仪馆要搬家了!新址就在天城镇工农村滴水岩,目前已完成一期场平工程建设的60%,预计到2021年就能全面投入使用。消息一传出,立刻引发市民的关注和热议。究竟“三根桩”为何要搬家?新殡仪馆又将建成什么模样?日前,记者来到万州区殡仪馆寻求答案。
诞生:万州成立火葬场开启殡葬改革之路
“1957年,老一辈开始提倡火化,殡仪馆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修建而成。”提及万州区殡仪馆的诞生,其负责人顿时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始建于1963年的万州区殡仪馆(万县市火葬场),当时的固定资产是16.5万元,占地面积10亩,虽然仅有两台高烟囱仿捷炉、六个冷藏柜和八名工作人员,但它的建成却标志着万州开启了新的殡葬革命,即从土葬转为火葬。
“建馆初期自然遇到很多困难,尤其在推行火化区的时候,很多市民是不愿意接受的,人们的观念毕竟得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负责人介绍,除了火葬执行难,那时候的交通也十分不便,尤其是乡镇。“遗体还是用板车运送,工作人员得上门去拉,由于道路难行、路途遥远,有时候得第二天才能运得回来。”
殡仪馆负责人回忆,2000年时,殡仪馆仍保留着六十年代初建时的模样,依旧使用着建馆初期的那两台仿捷炉,由于年代久远,三四十米高的烟囱严重倾斜,看起来十分危险。冷藏室里的五六个冷藏柜锈迹斑斑,运送尸体的推车虽已经改成了三台华西车,但因使用时间太长,车漆都已斑驳,看起来十分破旧……更别提土墙已裂缝、走起路来吱吱作响的办公楼和天花板都已四分五裂的悼唁厅了。
“虽然看起来很陈旧,但仍可以看出建馆的样子,在当时来说应该还十分‘洋气’。”该负责人从书柜里拿出珍藏许久已经泛黄的照片,指着一栋欧式风格的建筑告诉记者,这就是当时殡仪馆的模样。“其实殡仪馆的设备无非就是“三子”,即炉子、车子、柜子。但从1963年建馆到2000年,这么多年殡仪馆都未曾翻修,也从侧面说明当时殡葬改革的艰难。”
重生:停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搬迁已是大势所趋
时代在进步,人们观念在转变。据统计,截至2018年,“三根桩”每年的火化遗体数已由最初的几百具逐步上升到8000具,火化区的火化率更是达到百分之百。“国家规定年火化遗体数超过5000具即为大型殡仪馆,而早在1999年,我们这里就达到5067具。”负责人说,这些数据也说明了万州市民对殡葬改革的观念日益认同和接受,不过,城市人口逐年扩张也是火化率增长另一个因素。
同时,殡仪馆的设施设备也日益完善。据悉,2000至2003年,万州区殡仪馆全面翻新,所有建筑物推倒重建,所有设备全面更新,其火化设备逐渐发展到目前的5台火化炉,15台殡葬专用车。2004年,为了满足长江以南片区的火化区死亡人口就近火化需求,又在长岭镇响滩村修建了江南分馆,配有3台火化炉,2台殡葬专用车。2007年,在“二根桩”修建极乐堂殡仪服务中心,可同时为8户丧属提供治丧服务(于2016年停止使用)。
服务方面,殡仪馆也随着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不断进步和完善。“之前是直接将遗体送进炉火化,现在逐步发展到遗体存放、整容、告别、入炉直播、协助法医解剖、乐队、礼炮、鲜花、厅堂布置等一条龙服务。工作人员也更加专业,不仅增强了殡葬“仪式感”,更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此外,对低保户、五保户、城市三无对象、重点优抚对象、遗体捐献者这五类人员的基本车费、基本火化费、三天内的存放费、遗体装袋费、200元内的骨灰盒均免费。
不过,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殡仪馆业务量的不断剧增,各种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采访当天,记者在现场看见,本就不开阔的院里站满了披麻戴孝的丧属,几乎没有地方能让他们坐下稍事歇息。车辆的停放更是“见缝插针”,就连已扩建在围墙外的临时停车场也已停得满满当当。
建馆年限长、配套功能不齐全、场地狭小、停车难、设备落后……这座始于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占地面积仅10亩的殡仪馆,服务能力正备受考验,不论从环保、功能及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已不能满足殡葬改革和市民对丧葬的需求。该负责人表示,殡仪馆搬迁是顺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是大势所趋,已势在必行。
蜕变:将被打造成西部一流的园林式殡仪馆
2018年8月,新殡仪馆项目工程正式启动,地点从如今的“三根桩”迁建至天城镇工农村滴水岩。殡仪馆负责人说,这里是他们排除了20多个地点最终确定的方案。“离市中心不远,通达性、隐蔽性都不错,便民不扰民,作为殡仪馆的新家再合适不过。”
地点精挑细选,设置配套等自然也更加完善和先进。据悉,新殡仪馆的建筑面积达3.9万平方米,占地约200亩。不仅停车再不是问题,其他功能设备也十分齐全,将分为告别火化、治丧守灵、办公服务及骨灰存放4大区域。火化区又分为大中小告别厅、遗体冷藏室、整容解剖室及火化车间。其中大小告别厅已增加到13个,火化区的火化炉不仅扩至13台,还另准备了1台遗物焚化炉和1台宠物火化炉,更加环保和人性化。“现在三根桩的骨灰存放位有300个,新殡仪馆建成后达3100个。之前二根桩的殡葬服务中心可容纳8家丧属同时治丧,将来更是扩增至19家,包括招待所、餐厅等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十分周到。”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如今,新殡仪馆项目工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共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包括场平、边坡及桥梁附属工程建设等,第二期则是殡仪馆主体建筑、配套房屋、绿化、道路、水电消防排水排污到位。眼下,该工程已完成场平工程建设的60%,预计今年8月完工一期建设,力争在2021年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万州区殡仪馆的治丧环境将更加优美,设施设备更加先进,生活服务及售后更全面周到,环保方面也将做得更好,将成为西部一流的园林式殡仪馆,以及重庆市殡葬行业的标志性、示范性殡仪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