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航
推荐新闻
一周热点
核心提示
万州古城,上束巴蜀,下扼夔巫;
平湖名都,风景如诗,山水如画。
万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因“万川毕汇”、“万商云集”而得名。在人口大迁徙大融合后,文化与历史的碰撞,逐渐明晰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主线,成为不少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
近年来,万州文化与旅游相连,旅游与文化相亲,文化与旅游原有产业边界逐渐消融,催生出更多吸引文化、旅游投资的热点,演绎出全新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
历史古城 衍生包容的城市特质
“凡夔州一道,东望巫峡,西尽郁邬,林泉之胜,莫与南浦争长者也。”在万州高笋塘流杯池旁,西山碑亭经年屹立于此,是北宋黄庭坚撰文并书写的摩岩石刻。
西山碑碑文刻于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是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贬官后又被召回朝廷,路经万州,受太守高本仲之邀游南浦西山,作《西山记》。此文融记事、写景、抒情于一炉,走笔圆劲飞动,神韵绝俗,又有潇洒妩媚之气,素有“海内存世、黄书第一”的美誉。清代时又修了一座六角亭,六角攒尖顶三层亭阁,琉璃瓦盖,砖木结构,用以保护碑刻。
作为一座有历史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像这样的古迹遗址还有很多。大部分古迹已经融入到现代万州城市,成为城市风貌、市民生活中极其熟悉的风景。西山钟楼、天生城遗址、洄澜塔……都向游客们展示着万州城的厚重人文底蕴。
在万州,亦有不少遗址分布在各个乡镇,含着文化的古物,如一串明珠散落在大地,需要我们去踏访、寻觅。而那些上了年代的所在,独具浑然天成的古幽之美,让人更加流连忘返。
罗田古镇海拔1500多米,面积3000多亩的大小二寨,与碧波粼粼的枫香坪水库连为一体,是夏天游客避暑乘凉、休闲度假、浪漫垂钓的好地方。田园风光十分独特,有秀丽优美的百丈沟、神奇独特“似桃源”等自然景观,万亩错落有致的梯田像一幅美妙的画卷。境内的金黄甲大院、普济桥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字库塔、用坪墓群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历史文物古迹共同见证着罗田古镇的悠久历史。
历史的厚重,彰显的是一座城市的特质。万州历经无数风雨而巍然不动,这座历史古城也更懂得包容与厚待。
“万州依托景区景点,加强乡村自然景观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保护一批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遗迹。”区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万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制造、商贸物流、休闲旅游、传统文化、教育科技等,建成各具特色产业、特色风貌、特色功能和空间美、街区美、生活美、风景美、生态美的“三特”“五美”小镇。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甘宁瀑布小镇、武陵江湾风情小镇、大周科教亲子小镇、孙家古道茶镇、白羊柠檬小镇等11个特色小镇。
平湖之都 孕育厚重的人文内涵
“江上新楼名四望,东西南北水茫茫。”“飞檐如剑寺,古柏似仙都。”“路入巴东何处好,万州郭外最清奇。”在白居易、苏轼、李鼎元等著名诗人的眼中,万州既有轻盈的灵动,也有厚重的质朴。这些信手拈来的古诗词,无不诉说着古人对万州风光的无限赞美。
来到万州,了解万州,爱上万州。从昔日的江水奔流,到如今的“高峡出平湖”,多少历史英雄,多少文人墨客曾辗转于此,留下了传诵千年的古今佳话。
西山公园内,抗战时期援华作战的前苏军飞行队长库里申科安眠于此。他不仅在打击日机的空战中英勇顽强,而且在其战机失灵后,为了避免飞机坠毁万州城区,放弃了本可以弃机逃生的机会,选择坠江救民的壮举。万州人感恩于他,在园内修建墓园,成为万州代代人凭吊的英烈。
“少有气力,好游侠”。万州这片热土,还养育了三国东吴大将军甘宁。在万州大瀑布群景区内,甘宁像常年屹立于此。瀑布也因地杰人灵、山川秀美,以及磅礴气势和众星拱月般的奇特景观与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受到世人瞩目。成为饮誉中外的大瀑布,是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
巴山渝水孕育了太多的奇才和名人。“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蜚声中外的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理论家何其芳出生于万州。目前,何其芳故居复建项目正加快推进,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游览、参观。
“文化遗存的深入挖掘和有效保护,增强了万州人的文化自信,为历史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奠定了基石。”区旅游局负责人表示,万州将突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深入挖掘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人、重大历史事件、文化遗迹,兴建公共文化空间、文化景点,修缮复建文化遗迹,加快天生城遗址公园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把文化元素植入公园、广场、场镇、村落等场所和区域,增强城市文化元素,彰显城市厚重文化魅力。
同时,通过舞台表演、实景演出、现场制作等活态展演的形式,向外展示万州文化,增强旅游吸引力。激发创作活力,深度打磨一批精品演出节目、剧目,加强与国内知名演艺创作人合作,打造具有浓郁万州特色、以山水都市夜景为背景舞台的大型实景文艺演出。通过静态展示、活态展演、互动参与等形式,讲好万州故事,给游客以独特的地域文化体验。
文旅融合 打造渝东北地区文化高地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产品的比拼取决于文化的竞争力。
“要跳出文化看文化,立足文化促旅游,把文化担当和文化情怀作为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相关负责人称,万州面对文旅融合发展新形势,不断深化对文旅融合的规律性认识。强化“互联网+”思维和创新、共享理念,整合文化人才资源,参与文化旅游规划,在“独特性”“排他性”上做文章,共同打造渝东北地区文化高地和长江上游滨水宜居旅游城市。
寻求结合点,找准着力点,才能深刻挖掘城市文化内涵。
接下来,万州将持续开展镇乡历史文化挖掘工程,研究提炼城乡特色文化内涵,绘制文化遗产地图,为旅游发展项目提供文化创意,促进文化旅游元素注入传统村落、乡土民居。“让历史文化资源由静止到活态,由历史尘封到为旅游服务,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关负责人说,要不断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支持旅游景点引入跨界经营文化形态,从而不断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在推进融合的过程中,万州加强规划引领,依托国家农业公园、各类旅游景区、特色旅游镇村、交通干道。按照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的思路整体规划,统一布局、成片打造,推进乡村旅游向组团化、镇域集群化聚集发展。
加大文旅融合发展,持续配合推进动漫科技文化公园、万州锦绣三峡文化产业园、重报万州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培育打造一批非遗展演展示项目,依托镇乡独特地形地貌和水资源优势,建设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水上运动基地和温泉养生基地,让文化为旅游发展加分添彩。
从浅层的“到此一游”到深度的文化体验,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容,也提高了文化附加值和旅游品质。
万州在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中,以旅游的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乡村精准扶贫。加快产品和业态创新,加强产业与产业的融合发展,突出休闲农业旅游观光效应。根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市场需求,开发农事活动、节庆活动等乡村农耕、民俗体验性产品,形成民俗、采摘、节庆、休闲度假、养老养生等产业体系。
让生生不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变成旅游工艺品;农副土特产品变成旅游商品;乡村山居变成民宿;传统民俗变成旅游新体验……文化旅游不仅拓宽了万州人民居家就业和增收致富的门路,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记者 别玥
责任编辑: 张苗
万州古城,上束巴蜀,下扼夔巫;
平湖名都,风景如诗,山水如画。
万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因“万川毕汇”、“万商云集”而得名。在人口大迁徙大融合后,文化与历史的碰撞,逐渐明晰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主线,成为不少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
近年来,万州文化与旅游相连,旅游与文化相亲,文化与旅游原有产业边界逐渐消融,催生出更多吸引文化、旅游投资的热点,演绎出全新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
历史古城 衍生包容的城市特质
“凡夔州一道,东望巫峡,西尽郁邬,林泉之胜,莫与南浦争长者也。”在万州高笋塘流杯池旁,西山碑亭经年屹立于此,是北宋黄庭坚撰文并书写的摩岩石刻。
西山碑碑文刻于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是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贬官后又被召回朝廷,路经万州,受太守高本仲之邀游南浦西山,作《西山记》。此文融记事、写景、抒情于一炉,走笔圆劲飞动,神韵绝俗,又有潇洒妩媚之气,素有“海内存世、黄书第一”的美誉。清代时又修了一座六角亭,六角攒尖顶三层亭阁,琉璃瓦盖,砖木结构,用以保护碑刻。
作为一座有历史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像这样的古迹遗址还有很多。大部分古迹已经融入到现代万州城市,成为城市风貌、市民生活中极其熟悉的风景。西山钟楼、天生城遗址、洄澜塔……都向游客们展示着万州城的厚重人文底蕴。
在万州,亦有不少遗址分布在各个乡镇,含着文化的古物,如一串明珠散落在大地,需要我们去踏访、寻觅。而那些上了年代的所在,独具浑然天成的古幽之美,让人更加流连忘返。
罗田古镇海拔1500多米,面积3000多亩的大小二寨,与碧波粼粼的枫香坪水库连为一体,是夏天游客避暑乘凉、休闲度假、浪漫垂钓的好地方。田园风光十分独特,有秀丽优美的百丈沟、神奇独特“似桃源”等自然景观,万亩错落有致的梯田像一幅美妙的画卷。境内的金黄甲大院、普济桥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字库塔、用坪墓群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历史文物古迹共同见证着罗田古镇的悠久历史。
历史的厚重,彰显的是一座城市的特质。万州历经无数风雨而巍然不动,这座历史古城也更懂得包容与厚待。
“万州依托景区景点,加强乡村自然景观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保护一批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遗迹。”区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万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制造、商贸物流、休闲旅游、传统文化、教育科技等,建成各具特色产业、特色风貌、特色功能和空间美、街区美、生活美、风景美、生态美的“三特”“五美”小镇。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甘宁瀑布小镇、武陵江湾风情小镇、大周科教亲子小镇、孙家古道茶镇、白羊柠檬小镇等11个特色小镇。
平湖之都 孕育厚重的人文内涵
“江上新楼名四望,东西南北水茫茫。”“飞檐如剑寺,古柏似仙都。”“路入巴东何处好,万州郭外最清奇。”在白居易、苏轼、李鼎元等著名诗人的眼中,万州既有轻盈的灵动,也有厚重的质朴。这些信手拈来的古诗词,无不诉说着古人对万州风光的无限赞美。
来到万州,了解万州,爱上万州。从昔日的江水奔流,到如今的“高峡出平湖”,多少历史英雄,多少文人墨客曾辗转于此,留下了传诵千年的古今佳话。
西山公园内,抗战时期援华作战的前苏军飞行队长库里申科安眠于此。他不仅在打击日机的空战中英勇顽强,而且在其战机失灵后,为了避免飞机坠毁万州城区,放弃了本可以弃机逃生的机会,选择坠江救民的壮举。万州人感恩于他,在园内修建墓园,成为万州代代人凭吊的英烈。
“少有气力,好游侠”。万州这片热土,还养育了三国东吴大将军甘宁。在万州大瀑布群景区内,甘宁像常年屹立于此。瀑布也因地杰人灵、山川秀美,以及磅礴气势和众星拱月般的奇特景观与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受到世人瞩目。成为饮誉中外的大瀑布,是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
巴山渝水孕育了太多的奇才和名人。“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蜚声中外的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理论家何其芳出生于万州。目前,何其芳故居复建项目正加快推进,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游览、参观。
“文化遗存的深入挖掘和有效保护,增强了万州人的文化自信,为历史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奠定了基石。”区旅游局负责人表示,万州将突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深入挖掘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人、重大历史事件、文化遗迹,兴建公共文化空间、文化景点,修缮复建文化遗迹,加快天生城遗址公园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把文化元素植入公园、广场、场镇、村落等场所和区域,增强城市文化元素,彰显城市厚重文化魅力。
同时,通过舞台表演、实景演出、现场制作等活态展演的形式,向外展示万州文化,增强旅游吸引力。激发创作活力,深度打磨一批精品演出节目、剧目,加强与国内知名演艺创作人合作,打造具有浓郁万州特色、以山水都市夜景为背景舞台的大型实景文艺演出。通过静态展示、活态展演、互动参与等形式,讲好万州故事,给游客以独特的地域文化体验。
文旅融合 打造渝东北地区文化高地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产品的比拼取决于文化的竞争力。
“要跳出文化看文化,立足文化促旅游,把文化担当和文化情怀作为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相关负责人称,万州面对文旅融合发展新形势,不断深化对文旅融合的规律性认识。强化“互联网+”思维和创新、共享理念,整合文化人才资源,参与文化旅游规划,在“独特性”“排他性”上做文章,共同打造渝东北地区文化高地和长江上游滨水宜居旅游城市。
寻求结合点,找准着力点,才能深刻挖掘城市文化内涵。
接下来,万州将持续开展镇乡历史文化挖掘工程,研究提炼城乡特色文化内涵,绘制文化遗产地图,为旅游发展项目提供文化创意,促进文化旅游元素注入传统村落、乡土民居。“让历史文化资源由静止到活态,由历史尘封到为旅游服务,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关负责人说,要不断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支持旅游景点引入跨界经营文化形态,从而不断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在推进融合的过程中,万州加强规划引领,依托国家农业公园、各类旅游景区、特色旅游镇村、交通干道。按照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的思路整体规划,统一布局、成片打造,推进乡村旅游向组团化、镇域集群化聚集发展。
加大文旅融合发展,持续配合推进动漫科技文化公园、万州锦绣三峡文化产业园、重报万州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培育打造一批非遗展演展示项目,依托镇乡独特地形地貌和水资源优势,建设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水上运动基地和温泉养生基地,让文化为旅游发展加分添彩。
从浅层的“到此一游”到深度的文化体验,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容,也提高了文化附加值和旅游品质。
万州在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中,以旅游的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乡村精准扶贫。加快产品和业态创新,加强产业与产业的融合发展,突出休闲农业旅游观光效应。根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市场需求,开发农事活动、节庆活动等乡村农耕、民俗体验性产品,形成民俗、采摘、节庆、休闲度假、养老养生等产业体系。
让生生不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变成旅游工艺品;农副土特产品变成旅游商品;乡村山居变成民宿;传统民俗变成旅游新体验……文化旅游不仅拓宽了万州人民居家就业和增收致富的门路,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记者 别玥
责任编辑: 张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