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
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为此,我们将陆续推出
“打好深度脱贫攻坚战,龙驹再行动”系列。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推出第十八期:
 芦花鸡变成金凤凰 
芦花鸡“飞”到梧桐村
梧桐村芦花鸡生态养殖基地位于该村2、3、4组,共390亩。铁丝网围护的基地内,可以看到芦花鸡三五成群,或自由觅食,或追逐打闹,为山林平添了几分生机。芦花鸡全身大部分羽毛呈黑白相间、宽窄一致的斑纹状,尾羽高翘,体型呈元宝型,又称“元宝鸡”。
“这些芦花鸡是从山东济宁市汶上县引进的,属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蓄产品,是鲁渝东西协作扶贫发展的一项新产业,得到了龙驹镇党委政府和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帮扶,目前已经出栏了几批,成了我们村脱贫致富的‘金凤凰’。”置身养殖基地,梧桐村第一书记白新亮难掩欣喜。
梧桐村产业发展薄弱,来自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白新亮到梧桐村任第一书记后,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决定大力发展脱贫产业。借助鲁渝东西协作扶贫的机遇,确定了山东济宁市汶上县的芦花鸡项目,引进重庆市铭森晟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与龙驹镇签定协议,入驻梧桐村生态养殖芦花鸡。在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帮扶下,建起了国家级芦花鸡生态养殖基地。
芦花鸡的皮薄,皮下脂肪少,瘦肉多,经济价值高。芦花鸡遗传性能稳定,抗病力强,不用打抗生素等药物,属于真正的无公害绿色产品。芦花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灵敏好动,并且飞行能力强,每天要跑很远,大运动量也使得它的肉质和口感更加鲜嫩。
生态养殖良性循环
梧桐村390亩基地,有350亩属于天然山林,芦花鸡就散养其中,真正做到了生态养殖。基地同时注重科技在养殖中的运用,保质保量,增产增效。
在养殖基地内,“重庆三峡学院科技小院”的主体建筑已经完成,建有实验室、电教室、卧室等,利用三峡学院的科技知识,更好地推进村里的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以三峡学院为主体,和中国农业大学、三峡农科院等共同打造科技服务平台,服务贫困农户和生产组织。三峡学院也将这里作为建在一线的集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基地。
虽然是散养,基地内也搭建了一些鸡舍,为鸡提供歇息的场所。芦花鸡认巢性非常强,不管白天游食多远,夕阳西下时,都能回鸡舍歇息。这些鸡舍和一般的不同,并不是一片平地,里面是用竹竿搭建的层层架子,鸡就在架子上歇息,这就是为了满足芦花鸡喜欢攀登的习性。鸡舍内,没有人们想象的脏乱封闭,也没有让人难以忍受的气味。
天然山林放养,形成生态循环,将生态和产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鸡在林中觅食飞蛾昆虫、草籽树果,节约了饲养成本;鸡粪通过消解,让植物获得养分,生长得更好,提供更加丰富的食物。这很好地解决了蓄粪污染问题,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产品品质,带来的是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集体增收村民脱贫
作为一项扶贫产业,梧桐村芦花鸡生态养殖基地的带动作用也很明显。
芦花鸡生态养殖基地建起后,有了收入,实现了突破,也让贫困户获得了收益。村里注重将产业发展与集体经济壮大、贫困户的利益形成链接,增强“造血”功能。养殖基地每销售1只鸡,拿出2元作为村集体收入、18元分配给贫困户,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5000元。现在养殖场才发展几个月,村集体一年的保底分红就差不多完成了,等养殖场按照规划大规模养殖后,集体一年收入几万元都不是问题。
梧桐村2组贫困户丁在泉属于因学致贫,在养殖基地建设中,他家不仅流转了山林和土地,他还在基地务工。“自从有了这个基地,我家就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等不用愁了。”丁在泉的脸上笑容舒展。
芦花鸡养殖基地,带动了梧桐村3个小组部分村民增收,在基地常态化务工的就有20多人,其中大多是贫困户。原来闲置的青青山林,现在成了增收来源地,这也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吉大利,今晚吃鸡!
吃鸡就吃芦花鸡!
欢迎订购真正的战斗鸡!
 订购热线:1351232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