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正在对患者进行检查
近日凌晨3点,万州区第五人民医院ICU一位高龄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心脏骤停,医务人员立即开展抢救,40分钟后心脏有了反应。然而,就在医生们刚要喘口气时,老人心跳竟然再次骤停……时间就是生命,医务人员与时间赛跑,通过连续抢救,成功挽回了这位81岁的老太太的生命,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八旬老人凌晨心脏骤停 医务人员争分夺秒抢救
81岁的向老太太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平时血压、血糖控制情况欠佳,11月18日傍晚,老人因近期频繁晕厥被家人送到区五院ICU进行治疗。
当日21:30,老人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面色唇甲紫绀、颈动脉未扪及搏动,心电监测显示室性心动过速,心率猛增到206次/分钟。医护人员立即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术、心脏除颤术等。经过10余分钟的抢救后,患者恢复了神志、自主呼吸,心律也恢复正常。
凌晨3:00,老人再次心脏骤停(无脉性室速),值班医师郭娟赶紧喊道“不好,患者心跳骤停,快,立即抢救。”紧接着,ICU的医护人员开始了争分夺秒的抢救,立即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大家竭尽全力抢救着,持续心肺复苏40分钟后,老人的心脏终于开始复跳,此时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浑身早已经被汗水打湿了,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
24小时内5次心脏骤停
抢救时间长达36小时
此后,老人心律极其不稳定,阿斯综合征频繁发作,每小时发生10余次。就在11月19日16:39,老人再次出现无脉性室速,意识丧失达十余分钟,在山东援助专家沈凤娟组织医护人员坚持不懈的抢救下,老人再次奇迹苏醒。
19日,患者又间断出现两次心脏骤停,守候在病床前的医护人员再一次开始了与死神的殊死搏斗,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抢救措施,老人再次有了意识,生命体征也相对平稳。
24小时内老人共计心脏骤停5次,进行心肺复苏5次,心脏电击除颤3次,心肺复苏时间总计长达70分钟……在ICU医护人员这一系列努力下,老人发病症状明显缓解,生命体征逐渐稳定。这一系列抢救,长达36小时,跨越3个值班周期,多名医护人员几乎是守在病床旁边持续抢救,包括两名身怀六甲的孕妇护士。
组织专家会诊积极治疗
患者转危为安康复出院
老人情况不容乐观,如果查不出病因对症治疗,心脏随时会再次停跳。期间大坪医院传来老人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阵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性早搏。
19日晨查房后,ICU主任石朝积组织多名院内专家及山东对口支援专家沈凤娟进行会诊。经集体分析病情讨论后,对老人进行积极治疗原发心脏疾病,纠正电解质紊乱,缩短QT间期,控制心律失常等综合治疗。治疗至11月22日,老人连续72小时未见无脉性室速发生,心肌损伤指标好转,生命体征稳定。
“尤为可贵的是,一般心脏停跳超过六分钟以上,即使有些人我们能积极地抢救回来,也可能会遗留后遗症如严重的残疾、甚至脑死亡,但这位患者经过这么长的时间的心肺复苏抢救,到最后能恢复状态非常好,是我们一帮医护人员感到欣慰的事情。”石主任告诉记者,在接下来的治疗中,患者病情好转,已于11月30日康复出院。
近年来,区五院在“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的办院宗旨指引下,积极打造一支训练有素,捍卫生命,全力以赴,永不言弃的急救队伍,提高医院危重患者抢救水平,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记者 辛晨 通讯员 张娱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