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周五
狗年十月初九
常用网址 | 百度 腾讯 新浪微博 新浪网 万州电视直播 凤凰网 网易 淘宝 区政府网 重庆台直播 三峡传媒 万州吧 更多网址

谢建忠:改革春风伴我行

2018-11-16 10:01:23 三峡传媒网 [撤稿纠错] 条评论

▲谢建忠向记者讲述那些最难忘的时光

采访谢建忠时,他正要给所带的研究生上课。尽管早已到了退休年纪,但他依然舍不得学校及每一位前来的求学者。这其中,有着40年诉说不尽的情愫。

1977年恢复高考,他凭知识改变了命运;工作40载,他孜孜不倦,一路考研读博羽翼丰满。而重庆三峡学院,这座让他求学、任职的高等学府,也伴着他一道成长,在改革的春风里慢慢巨变。

背水一战,终圆大学梦

1977年冬天,大抵是谢建忠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小谢,你听到广播没,恢复高考了。”谢建忠至今清晰的记得,11月中旬的一个赶集日,正在分水中学任教的一位老师突然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谢建忠心里却打起了鼓。

当时的谢建忠已27岁了,从重庆沙坪坝来到万州分水镇已八个年头,期间他曾两次参加推荐考试,但都未达到愿望,对于这一次的高考,他是既期待又害怕。在这位“贵人”的鼓励下,谢建忠终于下定了决心:背水一战!

回到生活的地方,谢建忠便把名报了。但距离12月中旬的考试,复习时间只有短短一个月,这对每一位考生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好在他人缘好,大家一得知这个消息,老师为他准备了厚厚一叠复习资料,当地还特许他工作之余在宿舍学习,就这样开始了一个月的“魔鬼式训练”。

每天早上7点,谢建忠都要给学生上早课,其余时间全用在了学习上。夜里,通常都是挑灯夜战到凌晨3点,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全都要多记多背,数学他凭着基础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做深做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试后一个月,谢建忠如愿接到了体检的通知。1978年3月,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过程中,眼瞅着当地敲锣打鼓送走了一同参加体检的同伴,而自己却迟迟没有消息,谢建忠心急如焚。两个月过去,身边的朋友家人安慰他:再等等。

“我都已经不再抱有希望了。”命运有时总是曲折,5月的一个晌午,当地邮电所的工作人员跑来告诉谢建忠,他的录取通知书来了。一开始他还不相信,直到看到那沉甸甸的信封——万县师专,眼里都泛着泪。

珍惜机会,用知识武装自己

谢建忠坦言,他的第一志愿是当时的西南师范大学,选填的专业也是图书馆学、语言文学,最后才是师范。尽管不是理想的学校,但高考给了他这次机会,他依然很感恩和珍惜。

两年的大学时光里,谢建忠体会到了人才济济。恢复高考第一年,不少像谢建忠这样求知若渴的青年都期待着在大学里一展抱负,所汇聚的人才自然也是多才多艺。“班上最大的36岁,最小的16岁。”在这样的氛围下,谢建忠和同学们比着学,大家背诗词、背英文,生怕浪费一点时间和学习的机会。

毕业后,谢建忠被分配至万州的一个研究所工作,三年里,他勤勤恳恳地工作,但始终觉得自己还需要提升。

1985年,谢建忠如愿考上了现在的贵州师范大学,主修古代文学。作为八十年代的研究生,他饱读诗书,汲取了学术知识。毕业后,有很多的就业机会,不少名校及军事院校向他抛橄榄枝,但他毅然选择了回到万州,回到母校万县师专。

感恩改革,40年专注教学

重新回到母校,谢建忠很是激动,这一次,他换了个身份。作为一名年轻老师,谢建忠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很受学生欢迎,很快便崭露头角。授课之余,他专注于学术,几年间便发表有不少重量级的学术论文,踏实上进的工作作风也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

谢建忠给记者列举一组数据:30年前的万县师专一个年级仅有一两百人,全校也只有几百人;如今的重庆三峡学院,全校17个二级学院,总计两万多学生。他认为,数据巨变的背后,是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印证。

每年开学,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登入大学的门槛,谢建忠很是欣慰:不仅是因为他们得到的机会比自己当年容易,更表明了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么多人才。

作为在改革开放中与全国的教育事业一同成长的一份子,谢建忠一直在践行“活到老学到老”。2000年,国家放宽博士生入学考试年龄,2003年,谢建忠在职考入首都师范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业。

记者 幸婉茵

通讯员 章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