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手术
7月10日,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卒中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上,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获评全国“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质量改进十佳模式”优秀单位,与北京天坛医院、宣武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等国内著名三甲医院并驾齐驱。三峡医院获此殊荣,标志着医院脑卒中防治迈入国内领先水平,对推动三峡库区脑卒中防治、为患者提供更优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初创“卒中中心”,有效控制区域脑卒中发病率
脑卒中即急性脑血管病,俗称“中风”。它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急性脑梗死等,属于缺血性卒中;而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属于出血性卒中。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50万人,且每年以13%的速率上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一杀手”。
2013年,作为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有着40多年深厚积淀的三峡医院神经内科勇担使命,在库区率先成为国家脑防委“脑卒中筛选与防治基地”,并建立龙沙镇中心卫生院和太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个筛查点。脑卒中防治是“院长工程”,三峡医院院长张先祥亲自谋划和部署,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即建立国家级初级卒中中心、创建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达到国内卒中防治一流水平。
从2013年到2015年,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先后筛查10余万人次,建档管理5.7万余人,基本摸清了万州及周边区县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现状和动态,使万州区卒中发病率上涨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成为“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成员,参与了天坛医院主持的急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参加了国家卫计委“脑卒中二级预防诊疗优化项目”。三峡医院连续多年被国家脑防委授予“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先进单位”,张先祥多次被授予“模范院长”、“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是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手段,最佳治疗时间是2小时以内。2015年6月,三峡医院正式启动国家级“卒中中心”建设。
院长张先祥亲自挂帅,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影像医学中心、检验科、麻醉科、介入放射诊疗科等多个科室抽调骨干,成立了“多学科卒中救治团队”,建立了“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开启电话挂号入院、先诊治后付费、卒中医护人员全程陪同、24小时一站式卒中影像检查等创新模式,极大地简化了流程,为患者赢得救治“黄金时间”。
升级为“高级卒中中心”,构建渝东北两小时救治圈
2017年12月,三峡医院被授予“高级卒中中心”称号,成为渝东北唯一具有国家级资质的卒中中心,急性脑血管病救治在重庆居于领先水平。
同时,为进一步惠及更多患者,在万州区政府高度重视下,在市区两级卫健委的指导下,三峡医院牵头成立了“万州区脑卒中专科联盟”,着力打造“万州区区域1小时救治圈”,同时构建“渝东北急性脑卒中2小时救治圈”。
2017年10月,甘宁镇一唐姓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甘宁卫生院和三峡医院进行接力救治,同时启动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在1小时左右,神经内科对其进行了介入取栓术,患者住院仅10天,便转入甘宁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同时,开州、云阳、巫山、奉节等许多患者从发病到进行溶栓取栓治疗,平均用时均控制在2小时以内,最快救治时间达到58分钟。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三峡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成效显著,2020年,获得“四星卒中中心”荣誉称号。至此,医院完成了从初级卒中中心到高级卒中中心的上档升级。
瞄准更高目标,向国内顶级水平看齐
进入2021年,三峡医院再次提出“向国际国内顶级水平看齐”的建设目标,并取得可喜成效。今年5月,张先祥院长因在卒中中心建设和脑卒中救治领域的突出贡献,被国家脑防委授予“杰出担当奖”。今年6月,三峡医院在西部地区率先启动了“脑血管病一站式服务平台”,今年7月成为“重庆市神经内科医疗治疗控制中心渝东北分中心”。
什么是脑血管病一站式服务平台?据陈胜利介绍,该平台的优势是,整合院内卒中救治环节,实行集中布局,优化检查环节,缩短救治距离,让患者在10米范围内获得全部诊治服务。医院为此设立了卒中中心专用CT室和导管室,两室之间只隔一道防护门,患者在完成脑血管影像检查后,快速进入导管室,同时设置移动距离10米的急性脑梗死救治流程。
“现在,患者从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平均减少约15分钟,从入院到股动脉穿刺时间平均减少约35分钟。”陈胜利说,医院卒中救治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下一步将加强卒中救治信息化建设。“目前正在尝试通过信息手环自动收集时间信息,明确每一处救治环节花费的时间,以便进一步简化流程,有效控制救治时间,大力提高治疗质量。”
2021年7月10日,三峡医院获评全国“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质量改进十佳模式”,标志着医院脑卒中防治迈入国内领先水平。院长张先祥表示,三峡医院有责任和义务,担起渝东北脑卒中科普、预防、救治和康复的重任,引进先进治疗技术、高科技人才和高端医疗设备,优化治疗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为众多患者提供更快更优的医疗服务。
记者 冉隆兵 通讯员 张 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