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网址 | 百度 三峡传媒 凤凰网 区政府网 万州公交网 万州台直播 万州吧 腾讯 重庆台直播 机票查询 三峡都市报 网易 更多网址

愿得此身长报国 青山有情伴斜晖——抗战老兵熊学云

2020-9-3 10:36:09 万州区柱山乡 [撤稿纠错] 条评论


他 15岁参军抗日,19岁加入人民解放军,25岁卸甲归田,经历过抗日战争,参与过解放战争,守过海防,剿过匪,搞过生产。上得了战场,下得了农田,穿得了农装,搞得了武装······时光荏苒,七十五年弹指一挥,如今已90岁高龄的耄耋老人忆往昔峥嵘岁月,话盛世今朝。

 

愿得此身长报国 青山有情伴斜晖

——抗战老兵熊学云

 

生逢盛世   梦回烽火

在重庆市万州区柱山乡的一个光荣楼里,住着一名 90岁独居老人,他身材瘦小,头发全白,每天起床,都会小心翼翼地擦拭一枚铜胎镀金的纪念章,章体以红色金色为主,五星与“70”飘带居中,团锦结、如意祥云、光芒层层环绕,这是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而这名老人则是柱山乡青高村5组村民,一名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抗日老兵熊学云。

说起熊学云,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乐观硬朗。 “都90岁了,精神好得很,见人就笑,洗衣煮饭都耐得活,隔一两天还能小酌一二两白酒,虽然腿脚不便,但是拄着拐杖都要出去走,天天和场上的人聊天,乐观得很,我要是能活到他那个年龄有他一半的状态就好了!”一名邻居羡慕道。

时光倒流到 1929年12月9日,柱山乡青高村5组一名名为熊学云的男婴呱呱坠地,他和普通贫农孩子一样,没上过学读过书,从3岁起就开始帮着家里干活,拾柴、拾粪、种地,指望地里多几分收成,多几口饭吃,日子虽苦,但大家都这样熬着。

谁知命运齿轮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不经意间转了个弯,他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是 1944年的一个冬天,寒风凛冽,穿着单薄的熊学云到场镇上访友。却不料遇上了抓壮丁,一名保长带着十几个人将他团团围住,一言不发把他按在地,五花大绑将他送到了万县到湖南的船上!

在前往湖南的船上,熊学云回望着越来越远的家乡,放下心中对前途命运的担忧,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会好好当兵,赶走日本鬼子后早点回家!

就这样年仅 15岁的熊学云懵懵懂懂地加入了白崇禧麾下国民党92军21师63团1营1连,做起了卫生员。在团里学习了简单的止血包扎技术后,就正式上岗了!

 

抗战硝烟   驱除日寇

日寇入侵,硝烟四起。

1945年4月,在湖南常德喻家柱,参军不久的熊学云上了人生第一次战场。

“那时候,我就是一名卫生员,连枪都没有,但是冲锋号吹响了,我就得上!寸步不离地跟在战友后面止血做包扎,最大限度地保障队友的生命安全是我的责任,说不害怕是假的,但是硬着头皮也得上!”说起第一次抗日熊学云记忆犹新。

“当时我们团一共600余人,日本150余人,他们修了6座碉堡,挖了战壕,埋了地雷,配备好了二十多门大炮和三十多架重型机枪等我们上门。我方战士就配了一把步枪、150发子弹、4个炸弹,机枪和大炮有,但是不足敌人的一半。”

“要打倒日本鬼子,我们就要像敢死队一样,用人海战术来突破敌人的一道道防线,战友们倒下了一波又一波,到处都是胳膊和腿,血流得到处都是,炸弹声、枪声震得耳朵失聪,但是我必须保持清醒,随时关注受伤或倒下的战友,给他们止血包扎,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去,那时候我的腿都在颤抖,但手却必须干净利落,因为我不能出错,错了就可能逝去一条生命,那天我大概救了十三四个人吧!”说起战场情形,熊学云的声音不自觉高了起来,那是他第一次认识到战场的残酷,也是第一次体会到生离死别的痛苦。

“昨天还有说有笑,今天就有可能没了!”熊学云声音低沉,“由于我是卫生员,步兵都护着我,让我走后面,走到前面的好多都没了!”说道这里老人不自觉沉默了起来。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天一夜的殊死激战,歼敌 140余人,俘虏敌军4人,而63团600余人活下来的只有300余人,伤亡是敌军的一倍,悲壮而惨烈!

“之后,没多久就听说日本鬼子投降了,那时候我们高兴了好几天,也睡了当兵以来的第一个安稳觉!”

随后, 63团活下来的人北上,被纳入傅作义麾下。

 

北平起义 解放中国

1948年11月,平津战役打响,人民解放军深得人心,国军纷纷起义,1948年12月熊国云也和战友们一起在北京康庄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四野战军41军504团。

当一名炮兵,是熊学云的梦想,但是由于个子矮小,一直不被大家看好,他却硬凭借着身体里那股冲劲儿,花费比别人更多时间来训练,终于完成了炮兵的各项测试和训练,进入了一二三师炮兵营。

随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下江南,熊学云作为一名战士随军南下,从 1949年3月到12月,整整9个多月时间,他们从北京出发步行至广州汕头,每天至少要走二三十公里路,鞋磨破了、脚走穿了是常态。

“最多的一次脚上起了五六个水泡!破了、灌脓了、流血了,也只是简单地处理一下,继续咬牙往前走!我不能拖部队的后腿。”熊学云指着自己满是老茧的脚比划道。

行军途中他没有叫过一次苦,喊过一次累。政治学习更是积极刻苦,因为不认识字,熊学云每次听得都格外认真,一心一意跟党走。他说: “共产党和国民党完全不一样,国民党军队冷冰冰的没得人情味,共产党军队就不一样了,有组织有纪律不扰民还很民主,有啥子困难还可以给上头反应,他们都会尽力帮我们解决,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很有人情味。”

途经湖北、湖南、广西等地解放军与国民党残余军队交锋。

“有时候打起仗来,可能一天吃一顿饭,也有可能三天才吃一顿饭,很多时候都是等仗打完了,才有饭吃!”熊学云道。

“途经湖北长沙的时候,那场仗我们打得最好,打了一个多小时,国军8个师都起义,我们在那里收编了2万多人!后面在湖南、广西、广东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队伍庞大了,粮食不够,我们只能派人到山东去运高粱米,我记得最深刻的是1949年6月,粮食吃完了,我们拿钱找地主买,地主不卖,我们就只能拿着大洋找村民买,村民卖给我们了,一块大洋我们买了100斤蔬菜,100块大洋我们只买了60斤大米,按照当时的物价大米也不过8分钱一斤,大米太贵了,但是没办法,大家要吃!”

“后面实在是收编不了起义的军队了,我们就给他们每人发三十块路费钱,让他们回老家,看着他们失望离开的背影,我不只一次庆幸自己早早地成了共产党的兵!”熊学云喜悦道。

1949年12月,军队终于行至广东汕头,熊学云也因为行军期间表现突出,立大功三次:一是政治学习积极立小功1次,二是艰苦行军不叫苦力立4小工,三是艰苦行军到营地立4小功。之后,开始了守海防生涯。

 

驻守海防 南方剿匪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蒋介石带着军队逃回台湾。为了防止匪军卷土重来,稳固海防就格外重要。

“那时的广州汕头可不是现在的广州汕头,并不富裕,甚至很穷很荒凉,我们在练兵剿匪的同时,要训练,还要克服困难搞生产,自给自足!”

“有匪的时候我们就去剿匪,没匪的时候我们就去搞生产。”熊学云回忆道。

1952年,南澎岛发现敌舰,号角一响,步兵团和炮兵团约1400余人,齐齐出动,36门大炮,跨越6400公尺,齐齐朝着敌舰发射,击杀和俘获登陆敌军100余人。

“最后,敌人见打不赢,就灰溜溜地逃回去了!”熊学云满是自豪道。

1953年福建漳州东山岛告急。

“地方部队打不赢,让我们去增援,我们炮兵营全员出动,经过两天两夜激战,把国军打回了老家!”熊学云心潮澎湃道。

除了剿匪,熊学云还和战友一起搞生产,开荒、种粮食、育猪、种菜,他都干过,由于生产积极, 1950年6月20日立小功一次。

“当然,搞生产只是有空才做,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训练,毕竟守海防才是我们最主要的任务。”熊学云补充道,他们每天五点多就起来训练,晚上有时候十二点才休息,由于练兵积极刻苦,表现突出,1951年6月5日立小功一次。

“1955年4月我就退伍了!那时候部队规定满25岁的军人都要退伍,我不得不回来,这也是我离家的第十个年头!”熊学云掰着手指遗憾道。

 

沉烽静柝 解甲归田

少小离乡老大回,经过十年的战火硝烟,熊学云也从懵懂的少年变成坚毅的青年。

他按捺着似箭归心,攥着当兵积攒的钱,购买了几大包东西,顺着儿时的记忆,寻到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家,此时,兄弟姐妹都已成家立业,孩子都能满坡跑,父母也早生华发。

他静静地站在家门口,手足无措,直到那个在梦里出现了千百遍的身影唤了他一声: “儿!”

熊学云才忍住泪水大声地呼喊了一声: “妈,我回来!”

一家人都上来抱着他哭作一团。

整整十年了,熊学云终于回到了这个生他养他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同年 7月,退伍待业的熊学云接到通知,让他到万县瀼渡搞农业生产,他一听愣住了,耿直道:“我就一当兵的,大字不识几个,也不精通农村工作,让我去瀼渡带领大家搞农业不是耽误大家生产吗?!”

经过再三考虑,熊学云婉辞了这份令人羡慕的好工作,并道: “把它留给真正有能力的人!”。

随后,熊学云默默回到了柱山乡青高村 5组,拿起锄头,当起了普通村民,坦然道:“战争结束了,日子也太平了,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我要留在他们身边照看,再有几亩地,有一个安稳的家,有几口饭吃就很好了!”

在回乡的第二年,熊学云成家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陆续出生,人丁也越发兴旺,和妻子一起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拉扯长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经历了战火硝烟洗礼见惯了生离死别后的熊学云最渴望、最珍惜的生活,他也这样平淡而又满足地享受着这样的生活。

走进柱山乡光荣楼,熊学云向笔者感慨: “我老了!老伴儿走了,腿脚不便了,耳朵也不好了,甚至记不起战友的名字和样子了!但是我还活着,他们却永远回不去了!”他的双眸静静凝视着远方,似回忆似感慨。

他从战火硝烟中走来,无畏回归到淡然平和中去。他是战火硝烟中的搏击者,也是敢于直面生活的勇士。 “以梦为马,仗剑走遍天涯。解甲归田,山间巨石酣眠。”活得清白活得通透活得坦荡,这是军人的傲骨,也是他一生的写照,这盛世如你所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