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网址 | 百度 三峡传媒 凤凰网 区政府网 万州公交网 万州台直播 万州吧 腾讯 重庆台直播 机票查询 三峡都市报 网易 更多网址

古城万州丨下篇: “巴盐古道”走马镇

2019-11-28 17:54:45 万州规划自然资源 [撤稿纠错] 条评论


                 ————巴盐古道


历史文化名镇是悠久的城市历史见证,记录了清晰的城市文脉,承载了厚重的城市情感,彰显了独特的城市形象。

为配合开展万州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普及万州历史文化知识,万州规划自然资源公众号特推出古城万州上下篇,从历史、文化、建筑三个层面介绍万州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下篇 将为大家展现的是: “巴盐古道”--走马镇

农耕田园—走马镇我的故乡在走马,乡愁便是一段洒满阳光的青石板路。1200米的走马老街,好长好长的路,母亲一手牵着我。我感受着她手心传递的温暖,也聆听着沿街茶馆里传出的故事声。

我的故乡在走马,乡愁便是一首耳畔传来的悠悠山歌。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我仿佛做了一个梦,梦里走过了走马古驿道,梦的尽头长出了老屋村的那颗林光树。

 走马镇山水风光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

仁者悦山,智者悦水,山水就是乡愁抹不去的底色。在走马韵律舞动的山水之间,是一代又一代走马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大智大仁的重要体现,伴随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理念,山水乡愁的传统基因将在走马的未来中大放异彩。

走马简介

走马镇地处渝东北腹地,位于万州区南部,因老街住地位于走马岭而得名,素有万州“南大门”的美誉。走马镇境内峡谷山川密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无霜期长,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全镇森林面积12万多亩,植被约82科,其中有红豆树等8种珍稀植物和中华蚊母等13种特有植物,自然资源丰厚。

走马镇因“巴盐古道”而兴盛,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清代至民国初属市郭里九甲,1940年置走马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2018年12月,走马镇入选重庆市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走马镇

历史沿革

走马镇在商周时期属庸国境域,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巴国、楚国辖地。秦、西汉属朐忍县。东汉属羊渠县。三国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十月省羊渠县改置南浦县后属南浦县。西魏属鱼泉县。北周属万川县。隋属南浦县。宋属龙渠县,元省龙渠县后属忠州南宾县。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省南宾县后属万县。清代属万县市郭里九甲。清宣统二年(1910年),万县划分自治区域时设置走马镇。民国16年(1927年)万县改组乡镇,保留走马镇。1929年分置为走马镇和双河乡。1931年合并为市九乡。1935年分置为走马镇和双河镇。1938年合并为九台镇。1940年撤九台镇设走马、双河两个乡至新中国成立。1953年7月分置走马、枣木两乡。1955年12月关上乡并入走马乡,归属万县走马区。1958年11月乡改为走马公社。1962年分出7个村委复置关上乡。1984年4月走马公社改为走马乡。1992年9月走马、关上两乡合并建置走马镇,直隶四川省万县人民政府。1993年设立地级万县市后归万县市五桥区管辖。1999年政府驻地由走马岭搬迁至中坝子,走马场镇逐渐下移。2004年9月区划调整后走马镇管辖原走马镇、谷雨乡、双流乡和原中山乡的冒水、龙嘴、联合三个村,直属万州区人民政府。

走马镇老梯坎


地理人文

走马镇以山林、水系、田园为底图,汇集百年老街、田园民居、寨堡、古墓葬等各种历史、人文资源的文化圈层

山、水、田巴渝农耕文化:

走马镇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现有8万亩田园,曲线分明,清新美丽。至今保留着传统农耕痕迹。近年来,围绕农业“生态+”模式,走马镇逐步形成了以柚子、李子、桃子等为特色的名优水果产业区,以核桃为特色的干果产业区,以油茶、油桐为特色的油果产业区,组成3万亩特色种植区。

走马镇自然水系

鱼背山水库

传统驿道文化:

走马镇中的走马老街是走马历史文化精粹的代表。走马老街顺应山岭走向生长,翻越整个走马岭,呈现了独特的翻山式场镇格局,既是商贸活动的空间,也是居民生活的载体,体现边地贸易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特点。

一条老街,汇集了走马历史上的商贸、生活、服务、驿道等多重功能,承载了丰富的乡镇生活,是区域、交通、经济、历史、文化共同作用下的时空产物,记录着老街由繁华到没落发展的过程,是一部活的老街兴替史。

走马老街示意图

寨堡文化:

走马镇寨堡文化体现了走马当地百姓不畏凶恶势力,奋力拼搏的斗争精神。走马镇寨堡建设或当天险,或就地利,均神工鬼斧,体现了适用性、牢固性、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其中清顺寨为重庆市级历史建筑,关上箭楼、唐家寨箭楼为万州区文物点,这些寨堡对为研究特定时期渝东北地区社会形势及民间防御性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

走马镇清顺寨

墓葬文化:

走马镇现存古墓葬均为清代古墓葬,共27处,其中谭万明墓为万州区文物保护单位,其余26处为文物点。27处古墓葬集中体现了清代峡江地区山地开发运动,居民聚集生产、生活的场景。

1、谭万明墓 [万州区文物保护单位]

2、向明智墓、吴贰伟墓、双河幸氏墓等26处文物点

吴贰伟墓                                       谭万明墓     


民俗文化:

1.走马酥肉:走马本地的一道农家菜,其制作工艺较万州其他地方略有不同,先将精选的猪肉切成碎末状,拌上特有的佐料,捏成小团,再下油锅煎炸,味道独特,清脆爽口、麻辣兼香。

2.三间洞传说:三间洞位于走马镇石灯村9组,由三个洞组成,传说为龙王居住的地方,古时穷苦百姓可到洞中向龙王借桌子、板凳。另据当地村民讲,若到洞中捕鱼,顷刻间就会风云变幻、雷电交加、骤降冰雹,至今少有人敢去一探究竟。

3.拽儿洞传说:两棵古树一雄一雌,雌树树干离地约3米的地方有一树洞,人称“拽(投)儿洞”。据说新婚夫妇若想生儿子,可站在树下,捡起小石子,向洞中头石头,若投中,则生儿子。

4.走马岭传说:出生在龙驹地域的一小龙驹,顺泗步河寻水草而上,来到走马下池河,见此处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便在此留下来,现走马老场所在地形似走马,故得名走马岭。

走马镇现还有6处其他传统风俗,包括走马锣鼓、莲萧、扇子舞、打草鞋、抽丝纺纱织绸和车灯彩船。 

    走马镇民俗文化


建筑赏析


走马镇供销社:

走马镇供销社建成于19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风貌,三层公共建筑,砖混结构, 技术与工艺独特。建筑位于场镇环境中,正面临街。建筑采用矩形平面布局。外观忠实地表现了建造技术,具有较为丰富的虚实变化和砌筑肌理。建筑内部采用内廊式布局。 采用砖混结构,二层楼板为双曲薄壳,三层楼板和屋顶为筒拱。建筑集合了多 种结构技术(筒拱楼板和双曲薄壳)、砌筑工艺(石砌、砖砌)和装饰工艺(灰 塑细部),并对结构和工艺进行了合理地内、外表达,具有造型的典型性和独特性。

走马镇供销社

向氏民居 :

向氏民居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万州区走马镇槽溪村4组,座东向西,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土、木、砖混合结构,四合院布局,硬山式青瓦屋顶,穿斗式梁架,面阔38米,总进深27.8米,包括门楼、牌坊式大门、前厅、正厅、戏楼、厢房、大小天井等。门楼为八字形槽门,楼已毁。大门为牌坊式,石柱砖墙、中间楼匾已毁,两侧泥塑人物、花鸟部分脱落,正门前石柱分别用行、草、楷书书写楹联、题字等。

向氏民居为渝东地区较典型的民居建筑,2009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完成完成保护修缮,现阶段保护完好。

向氏民居

桐子园四合院:

桐子园四合院为具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房屋原为地主乡绅所建,解放后分给百姓居住,房屋为四合院布局,一楼一底、砖木结构,青瓦悬山屋面,穿斗式梁架结构,分为前房、厢房、正房和天井,栏杆、门窗部分透雕花卉和几何纹饰。建筑形制和装饰工艺具有典型的渝东地区建筑特征。

桐子园四合院


龙驹粮仓:

龙驹粮仓位于万州区走马镇龙咀村1组,座南向北,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建筑面积45平方米。平面呈圆形,两个粮仓一字排开,墙体用碎石、石灰等混筑而成,外墙刷白石灰,现白石灰已部分脱落,顶部均匀开三个窗户,并在墙上书写“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标语,屋顶为六角形攒尖顶,青瓦屋面。龙驹粮仓属于渝东北地区典型的农耕设施。

龙驹粮仓

 

如果,你的故乡也在走马

今年,我们一起回去看看吧

如果,你的故乡也在走马

来年,我们留下来不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