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半年我区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高质量发展综述
上半年,我区经济发展克难奋进,稳的格局在巩固,好的势头在显现,进的动力在增强。
一个个嬗变,彰显出万州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
一组组数据,见证了全区加快创新驱动,踏上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新征程。
做好供给侧加减法
在双河口街道边家村,曾经拥有20门轮窑的永宏页岩砖厂,不久前窑体及主要设备全部拆除,从此告别了喧闹,归于宁静与沉寂。
“如永宏页岩砖厂这样的烧结砖瓦窑企业,上半年,我区一口气关闭了10家,共计淘汰9500万标砖烧结砖瓦窑落后产能。”区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说。
这充分展现出万州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取得的成效,既优化了产业结构,又减轻了大气污染。
今年以来,我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为核心内容,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一方面,有序去除无效低效产能。上半年,不仅全面淘汰了烧结砖瓦窑落后产能,而且出清国有“僵尸”、空壳企业16户,减少商品房库存23万平方米。
另一方面,努力增加有效供给。积极培育壮大绿色灯具、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最大化释放了优质产能,提升了旅游接待能力、开放及流通水平。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盛夏时节,平湖万州散发着古老而时尚的魅力,步行街上市民结伴而行,高笋塘核心商圈游人如织,万达广场人们摩肩接踵……
万川毕汇,万商云集,万客来游,勾画出我区商贸繁荣活跃的兴盛图景。
上半年,全区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5.0%;住宿和餐饮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3 %;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8.4%;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增长43.3%。
现代服务业的强劲走势,让人窥见到万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持续向好。
到今年6月末,全区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7:38:58.3,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了5.5个百分点。
不光整体经济结构优化,各产业内部也在升级。
据区经信委消息,上半年,万州竣工投产索特7万吨小袋盐包装线改造、衡山机械特种精密材料成型技术改造等8个技改项目,开工建设雷士照明LED自动化改造、施耐德VISA产品智能改造等9个技改项目。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更是同比增长20%,远高于全区规模工业产值增速,支撑引领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层次稳步提升。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在X3、T3等新车型大量生产上市的带动下,我们企业6个月产销汽车8.3万辆,同比增长35.5%,全年可望迈上15万辆台阶。”重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负责人称。
长安跨越的逆势飞扬,与万州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不可分。
今年以来,我区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为企业转型升级赋能。
上半年,全区33个项目列入市级创新计划,新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创新驱动成效明显,有力助推了企业“升级”,加速向“现代制造”“智能制造”迈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中,万州市场亦快速发展,6个月新增市场主体7114户,同比增长6.2%,全区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1.6万户,为持续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而成功创建“中国烤鱼之乡”,注册“三峡”茶叶商标,新增绿色食品11个,则进一步增强了我区产业发展竞争力。
亮点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回望“半年跑”,一个个项目建设镜头,一帧帧企业发展影像,勾勒出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的奋进姿态。
高峰园内,今年5月初开工的威科赛乐半导体芯片产业化项目全速推进,进入厂房主体结构施工,预计今年12月底建成投产,填补万州半导体芯片产业空白。
今年4月签约、当月开工的重庆航英年产30万辆汽车全散件出口项目,仅用3个月即于7月底试生产,8月正式量产,创造了万州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实施的新速度。
天子园内,重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上半年产销汽车8.3万辆,同比增长35.5%,新能源汽车研发上市稳步推进;相邻处,重庆雷士照明有限公司产销两旺,LED灯盘和灯筒产量分别增长42%、24%,阔步迈向智能制造。
今年以来,我区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创新发展的路径,立足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奋力提振工业经济。
按照区委、区政府部署,全区突出工业“主支撑”地位,切实发挥万州经开区“主战场”作用,围绕绿色照明、智能装备、食品药品、汽车、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新成立5个招商小组,着力引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促工业结构更优化,产业层次上水平。
同时有序推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引导培育关键节点产品,打造有价值的产业链;加快推进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智能制造和制造业创新发展。
收获源于付出。上半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0%,远高于规模工业产值增速,为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这是来之不易的成绩,更是令人欣喜的变化,彰显出万州工业结构优化调整,内生发展动力增强。
亮点二:
从零打造西南铜产业龙头
近日,记者走进重庆平湖金龙精密铜管有限公司采访,放眼望去,长368米、宽110米的标准厂房规模宏大,撼人心魄。
位于万州经开区高峰园的平湖金龙,于2017年12月28日投产第一条生产线,从零起步昂起了我区新材料——铜产业发展的龙头。
“金龙”游到三峡平湖,源于金龙铜管集团遭遇资金危机陷入生死存亡之际,万州及时援手进行的“三步走”合作。
其中,在万州投资13.8亿元建设的年产8万吨精密铜管项目布局三条生产线,第一条生产线仅用8个月即点火投产,拉开了我区铜产业发展大幕。
作为中国500强企业、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全球空调与制冷用精密铜管行业龙头企业,金龙铜管集团扎根万州龙腾飞跃,注定了我区铜产业崛起的高起点。
火热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各守岗位有序操作,一派繁忙的景象。经过熔炉、铣轧拉、精整、退火等各道工序,电解铜变身精密铜管,源源不断运出厂去,供给格力、美的、海尔、韩国三星、日本大金,美国Goodman等国内外空调与制冷巨头。
“经过磨合,年产2万吨精密铜管的第一条生产线,每天产量已由年初的10吨,提升到了现在的50吨,上半年产量达到5000吨。”平湖金龙综合办主任王金喜介绍道。
记者看到,建设中的第二、三条生产线上,地面焊花闪耀,50多名工人挥汗战高温,正进行设备安装,第一台盘拉机基本到位;头顶行车滑动,正加紧变压器和配电柜吊装。
“第二、三条生产线设计年产能均为3万吨精密铜管,预计今年12月底全面竣工投产。”王金喜称,届时平湖金龙将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精密铜管生产基地。
如今,金龙铜管集团总部注册地已变更为万州,中科院铜管工程研究中心等三大核心研究机构随后也将迁入我区,对万州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和引领作用。
引进一户企业,造就一个产业。平湖金龙,正成为万州无中生有、打造铜产业的先锋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