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航
推荐新闻
一周热点
三峡传媒网讯(记者 应艳丽 实习生 张颖茜)8月8日,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万州区初赛在万州区广播电视台拉开序幕。来自三峡都市报社、万州区广播电视台的5位好记者为我们讲述了来自基层新闻工作中,一个个关于理想与追求、感恩与回报、党性与奉献的感人故事,展现出新时代万州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据了解,“好记者讲好故事”由中宣部、网信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演讲活动。演讲以“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为主题,旨在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进一步打牢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思想根基,自觉用习近平新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新闻工作。该活动分为初赛、片区赛、决赛三个阶段,初赛环节,5名记者将选拔出3名参加片区比赛。
每一条鲜活新闻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昨日,5名好记者讲述了5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主角有始终坚持服务市民,开展社区爱心活动的记者群体;也有牢记恩情、回报乡亲、义务管水的山乡脱贫户;有与病魔和残疾搏斗,积极乐观向上的残疾人;也有洪水中英勇战斗一线转移群众的党员干部;更有失去听力却始终坚持理想苦学舞蹈的聋哑儿童。
5名选手向观众讲述的,都是自己在新闻工作中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故事,他们不仅用真情讲述了新闻主人公的故事,更诠释了新闻工作者记录时代脉搏,触摸基层冷暖、弘扬正气精神的使命担当。
精选片段
把服务的红旗插到市民家门口
□三峡都市报 陈美玲
炎炎夏日,万州持续高温,大量的市民迁徙到苏马荡纳凉避暑。但由于地处高山,医疗条件有限,特别是对很多需要长期服药的市民来说很不方便。为把贴心的服务送到市民身边,方便慢病患者看病和日常护理,我们三峡都市报社和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翻山越岭,赶到苏马荡为“候鸟”们服务,活动背后,我们前后忙碌了一周多。
而这,只是“名医社区行”活动以来的一个小片段。
一年多来,我们和医护人员、社会志愿者一起进社区、到广场、上高山、去乡镇,不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未间断。每一次的活动,我们既是策划者,又是联络员;既是主持人,又是服务员。无论天气状况如何,我们都始终会坚守在活动现场,全身被大雨淋湿,皮肤被太阳晒疼,嘴唇被高温烤裂,都是家常便饭。
截至目前,“名医社区行”活动总共已经开展22场,累计吸引5万余人次市民享受到实惠和便利。
“名医社区行”只是三峡都市报社走进社区开展的各类公益服务活动的冰山一角。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把服务的红旗插得更广、更深。
微光闪亮
□万州区广播电视台 蓝疆
今天我要跟大家讲我的老朋友熊军,也是我的采访对象。2009年,四处走街串巷寻找选题的我,在鸽子沟见到了残疾人熊军正在街头擦皮鞋。采访中知道,熊军患有先天性重度脑瘫,曾被医生预言将以植物人的状态度过一生。3岁他才学会坐,7岁他才学会爬。他说爬这个动作他是跟家里的小狗学的,因为他不想活得狗都不如。14岁,他学会了单腿蹦跳。坚强,是熊军带给我的第一感觉。
2011年有一条朋友圈,我看到了他跑马拉松的照片。他说,他现在每天都在跑步锻炼。就这样,我在朋友圈里见证了他跑完全国30多场马拉松赛。
“2016重庆国际马拉松赛”在万州开赛,熊军如愿以偿地在家门口证明了自己。我用摄像机记录下他挥洒汗水、咬着牙坚持的一幕。2017年,他被评为“感动万州十大人物”以及“重庆好人”。他说:“我不想被人瞧不起,我想成为父母的骄傲。”顽强,是他的第二个特征。
熊军现在摆摊卖稀饭,不管生意再好,他都会给附近的环卫工人留几碗,分文不取。他和几位残疾朋友开了家网店销售村民们的土特产;他联络了88名爱心人士众筹了一家火锅店,店里的盈利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儿童;他跟别人分享自己的经历,鼓励人们向上向善。自强,是他的第三个特征。
时代的浪潮不总是救世英雄与惊涛骇浪,更多的是普通百姓和日常生活,那些在镜头里一闪而过的人们,在生活里做着最安静的努力。那一抹微光足以照耀前方,让人感受到力量。
夜色山乡管水人
□三峡都市报 顾建新
在市级深度贫困镇龙驹镇,一个脱贫与感恩的故事感人至深,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寿文。
李寿文原是包工头,属于先富起来的人,因夫妻生病返贫成了建卡贫困户,人也变得消极。在脱贫攻坚战中,帮扶单位和镇村的帮扶干部积极筹谋,让他重新振作。他自学打锣鼓,加入乐队,建起了鱼塘,在田地里种起莲藕和沃柑,2016年顺利脱贫,日子越来越好。
从殷实户到贫困户,又从贫困户变成殷实户,这一个轮回,让李寿文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触。他觉得自己之所以能“翻身”,离不开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帮助和支持,应该做点什么来回报大家。
这时,村里的集中供水站建成,“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但因为没人管护,新问题也出现了。李寿文主动找到村支书,请求义务为村里管护供水站。
晚上村民睡觉后,他上山关闸蓄水;早上村民起床之前,他上山开闸放水,起早摸黑,比照料孩子高考还辛苦。尤其春节村民守岁、欢聚时,他更加辛苦:凌晨1点多去关闸,回家还没睡踏实,又要上山开闸。
去年夏天遭遇伏旱,眼看就要断水,李寿文非常着急,四处寻找水源。供水站在山坡高处,要寻找水源得往更高的地方爬。荆棘、乱石、杂草、荒坡,他全然不顾,终于在山上找到一眼泉水。喜出望外的李寿文自掏腰包2000多元买来塑料管和过滤器,将过滤的泉水引到供水站。村民又有水用了。
荣获2017重庆“最美扶贫志愿者”和“脱贫光荣户”称号后,李寿文说,饮水思源,想想自己得到的帮助,想想越来越有盼头的日子,义务管水再辛苦他也觉得值!
一个不落下
□万州区广播电视台 熊维玮
2017年9月9日,万州持续一天的暴雨,到了晚上更加疯狂,晚上10点,五桥河水位超过了警戒线,部分低洼地段房屋被淹,上百户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报道灾情通知,我和同事何科、吴狄一起,奔向险象环生的现场。
五一街上,洪水正猛涨到膝盖位置,快速侵入河道沿线居民家中。很多人已经进入梦乡,对险情一无所察。
突然,从喇叭里传出略带沙哑但铿锵有力的声音,冲破雷雨声:“先搬出来!……等水退了再回来,保证大家的安全!”危急时刻,五桥街道的党员干部火速赶到积极救援。老人行动不便,社区干部们马上撩起裤脚,挽起衣袖,背着他们趟水转移。有老婆婆舍不得家中财物想折返回去,社区党员一边搀扶一边保证:“你家的东西我负责!”
晚上11点,水位已经涨到腰部位置,在湍急的水流中,我们分工协作,有的摄像,有的撑伞,有的借着微弱灯光记录采访内容。惊险的一幕发生了:吴狄不慎掉进水里,好在他很快爬了起来。他调侃说:“好新闻就是从水里‘捞’出来的。”
直到凌晨两点,上百户居民都转移到了安全地带,没有人员伤亡。社区干部精疲力尽地瘫坐在地上。而我们还要马上返回电视台制作新闻。要把最真实的抗洪场景,最感人的抢险画面,凝结在报道里。
救援路上,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一个普通生命不落下;新闻报道,我们记者奔赴一线,一个精彩瞬间不落下。
花开的声音
□万州区广播电视台 郭静
我是记者,也是万州特殊教育中心的一名课外辅导员。记者生涯中,接触最多的就是这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
聋哑孩子刘婷婷从小失去父亲,妈妈让她去打工,她告诉妈妈:“我已经失去了听力,不想再失去梦想。”她选择的是舞蹈专业,她打着手语对我说:“我的世界已经没有了音乐,但我希望还有舞蹈。”训练、压腿、劈叉、下腰……很多时候疼得她直流泪。后来,她参加了学校筹建的柔力球队,每天要练习10多个小时。去年11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首届聋人柔力球交流赛上,身材娇弱的婷婷以漂亮的1800度旋转和带球翻转的高难度动作,获得了全国冠军!在2017年中国柔力球公开赛总决赛中,刘婷婷成为了第一个和健全人同台比舞的聋人运动员,获得了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
2018年万州区春节文艺惠民晚会的舞蹈节目《高山流水》,让很多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因为表演者是20名聋哑孩子。孙浩铭就是其中一员,她6岁来到万州特殊教育中心,九年里,她走出了封闭的世界,学会了手语,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可她内心深处渴望着像花儿一样,绽放在最美的舞台上。在舞蹈艺术团里,她咬牙坚持,终于化蛹成蝶。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尽管聋哑孩子的世界尽是可怕的静寂,梦想却让他们站立成错落的山峰,让他们看见了灿烂的星河,让他们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记者 应艳丽 整理
编辑: 周晓瑜
据了解,“好记者讲好故事”由中宣部、网信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演讲活动。演讲以“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为主题,旨在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进一步打牢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思想根基,自觉用习近平新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新闻工作。该活动分为初赛、片区赛、决赛三个阶段,初赛环节,5名记者将选拔出3名参加片区比赛。
每一条鲜活新闻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昨日,5名好记者讲述了5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主角有始终坚持服务市民,开展社区爱心活动的记者群体;也有牢记恩情、回报乡亲、义务管水的山乡脱贫户;有与病魔和残疾搏斗,积极乐观向上的残疾人;也有洪水中英勇战斗一线转移群众的党员干部;更有失去听力却始终坚持理想苦学舞蹈的聋哑儿童。
5名选手向观众讲述的,都是自己在新闻工作中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故事,他们不仅用真情讲述了新闻主人公的故事,更诠释了新闻工作者记录时代脉搏,触摸基层冷暖、弘扬正气精神的使命担当。
精选片段
把服务的红旗插到市民家门口
□三峡都市报 陈美玲
炎炎夏日,万州持续高温,大量的市民迁徙到苏马荡纳凉避暑。但由于地处高山,医疗条件有限,特别是对很多需要长期服药的市民来说很不方便。为把贴心的服务送到市民身边,方便慢病患者看病和日常护理,我们三峡都市报社和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翻山越岭,赶到苏马荡为“候鸟”们服务,活动背后,我们前后忙碌了一周多。
而这,只是“名医社区行”活动以来的一个小片段。
一年多来,我们和医护人员、社会志愿者一起进社区、到广场、上高山、去乡镇,不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未间断。每一次的活动,我们既是策划者,又是联络员;既是主持人,又是服务员。无论天气状况如何,我们都始终会坚守在活动现场,全身被大雨淋湿,皮肤被太阳晒疼,嘴唇被高温烤裂,都是家常便饭。
截至目前,“名医社区行”活动总共已经开展22场,累计吸引5万余人次市民享受到实惠和便利。
“名医社区行”只是三峡都市报社走进社区开展的各类公益服务活动的冰山一角。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把服务的红旗插得更广、更深。
微光闪亮
□万州区广播电视台 蓝疆
今天我要跟大家讲我的老朋友熊军,也是我的采访对象。2009年,四处走街串巷寻找选题的我,在鸽子沟见到了残疾人熊军正在街头擦皮鞋。采访中知道,熊军患有先天性重度脑瘫,曾被医生预言将以植物人的状态度过一生。3岁他才学会坐,7岁他才学会爬。他说爬这个动作他是跟家里的小狗学的,因为他不想活得狗都不如。14岁,他学会了单腿蹦跳。坚强,是熊军带给我的第一感觉。
2011年有一条朋友圈,我看到了他跑马拉松的照片。他说,他现在每天都在跑步锻炼。就这样,我在朋友圈里见证了他跑完全国30多场马拉松赛。
“2016重庆国际马拉松赛”在万州开赛,熊军如愿以偿地在家门口证明了自己。我用摄像机记录下他挥洒汗水、咬着牙坚持的一幕。2017年,他被评为“感动万州十大人物”以及“重庆好人”。他说:“我不想被人瞧不起,我想成为父母的骄傲。”顽强,是他的第二个特征。
熊军现在摆摊卖稀饭,不管生意再好,他都会给附近的环卫工人留几碗,分文不取。他和几位残疾朋友开了家网店销售村民们的土特产;他联络了88名爱心人士众筹了一家火锅店,店里的盈利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儿童;他跟别人分享自己的经历,鼓励人们向上向善。自强,是他的第三个特征。
时代的浪潮不总是救世英雄与惊涛骇浪,更多的是普通百姓和日常生活,那些在镜头里一闪而过的人们,在生活里做着最安静的努力。那一抹微光足以照耀前方,让人感受到力量。
夜色山乡管水人
□三峡都市报 顾建新
在市级深度贫困镇龙驹镇,一个脱贫与感恩的故事感人至深,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寿文。
李寿文原是包工头,属于先富起来的人,因夫妻生病返贫成了建卡贫困户,人也变得消极。在脱贫攻坚战中,帮扶单位和镇村的帮扶干部积极筹谋,让他重新振作。他自学打锣鼓,加入乐队,建起了鱼塘,在田地里种起莲藕和沃柑,2016年顺利脱贫,日子越来越好。
从殷实户到贫困户,又从贫困户变成殷实户,这一个轮回,让李寿文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触。他觉得自己之所以能“翻身”,离不开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帮助和支持,应该做点什么来回报大家。
这时,村里的集中供水站建成,“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但因为没人管护,新问题也出现了。李寿文主动找到村支书,请求义务为村里管护供水站。
晚上村民睡觉后,他上山关闸蓄水;早上村民起床之前,他上山开闸放水,起早摸黑,比照料孩子高考还辛苦。尤其春节村民守岁、欢聚时,他更加辛苦:凌晨1点多去关闸,回家还没睡踏实,又要上山开闸。
去年夏天遭遇伏旱,眼看就要断水,李寿文非常着急,四处寻找水源。供水站在山坡高处,要寻找水源得往更高的地方爬。荆棘、乱石、杂草、荒坡,他全然不顾,终于在山上找到一眼泉水。喜出望外的李寿文自掏腰包2000多元买来塑料管和过滤器,将过滤的泉水引到供水站。村民又有水用了。
荣获2017重庆“最美扶贫志愿者”和“脱贫光荣户”称号后,李寿文说,饮水思源,想想自己得到的帮助,想想越来越有盼头的日子,义务管水再辛苦他也觉得值!
一个不落下
□万州区广播电视台 熊维玮
2017年9月9日,万州持续一天的暴雨,到了晚上更加疯狂,晚上10点,五桥河水位超过了警戒线,部分低洼地段房屋被淹,上百户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报道灾情通知,我和同事何科、吴狄一起,奔向险象环生的现场。
五一街上,洪水正猛涨到膝盖位置,快速侵入河道沿线居民家中。很多人已经进入梦乡,对险情一无所察。
突然,从喇叭里传出略带沙哑但铿锵有力的声音,冲破雷雨声:“先搬出来!……等水退了再回来,保证大家的安全!”危急时刻,五桥街道的党员干部火速赶到积极救援。老人行动不便,社区干部们马上撩起裤脚,挽起衣袖,背着他们趟水转移。有老婆婆舍不得家中财物想折返回去,社区党员一边搀扶一边保证:“你家的东西我负责!”
晚上11点,水位已经涨到腰部位置,在湍急的水流中,我们分工协作,有的摄像,有的撑伞,有的借着微弱灯光记录采访内容。惊险的一幕发生了:吴狄不慎掉进水里,好在他很快爬了起来。他调侃说:“好新闻就是从水里‘捞’出来的。”
直到凌晨两点,上百户居民都转移到了安全地带,没有人员伤亡。社区干部精疲力尽地瘫坐在地上。而我们还要马上返回电视台制作新闻。要把最真实的抗洪场景,最感人的抢险画面,凝结在报道里。
救援路上,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一个普通生命不落下;新闻报道,我们记者奔赴一线,一个精彩瞬间不落下。
花开的声音
□万州区广播电视台 郭静
我是记者,也是万州特殊教育中心的一名课外辅导员。记者生涯中,接触最多的就是这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
聋哑孩子刘婷婷从小失去父亲,妈妈让她去打工,她告诉妈妈:“我已经失去了听力,不想再失去梦想。”她选择的是舞蹈专业,她打着手语对我说:“我的世界已经没有了音乐,但我希望还有舞蹈。”训练、压腿、劈叉、下腰……很多时候疼得她直流泪。后来,她参加了学校筹建的柔力球队,每天要练习10多个小时。去年11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首届聋人柔力球交流赛上,身材娇弱的婷婷以漂亮的1800度旋转和带球翻转的高难度动作,获得了全国冠军!在2017年中国柔力球公开赛总决赛中,刘婷婷成为了第一个和健全人同台比舞的聋人运动员,获得了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
2018年万州区春节文艺惠民晚会的舞蹈节目《高山流水》,让很多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因为表演者是20名聋哑孩子。孙浩铭就是其中一员,她6岁来到万州特殊教育中心,九年里,她走出了封闭的世界,学会了手语,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可她内心深处渴望着像花儿一样,绽放在最美的舞台上。在舞蹈艺术团里,她咬牙坚持,终于化蛹成蝶。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尽管聋哑孩子的世界尽是可怕的静寂,梦想却让他们站立成错落的山峰,让他们看见了灿烂的星河,让他们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记者 应艳丽 整理
编辑: 周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