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六一大早,熊家镇上的部分老人和小孩儿,吃过饭便早早来到了金龙文化大院。记者采访后才得知,原来这是村民谭明海一家人自掏腰包创办的的文化大院,几乎每天都会有陆陆续续的村民来到这里,一起看看书、下下棋、解解闷儿。
这个占地2300多平方米的金龙文化大院,是夫妻俩和乡亲们忙完农活后的休闲之地。大院的主人,47岁的谭明海这些年和妻子彭思碧免费购进图书,上万册的藏书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成为了村民的精神乐园。近日,谭明海家庭荣获了2018年重庆“十大最美书香家庭”。
初见谭明海一家时,是在熊家场镇一个副食商品店里,当时,谭明海正在和妻子商量,再购买一些实用性的书籍。同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谭明海夫妻俩在熊家场镇上经营着一个副食品商店,平日里,俩人一边做生意一边读书,是周围居民眼中羡慕的模范夫妻。
夫妻合力办起了文化大院
“我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就因为没有文化吃过亏!”谈起当年自掏腰包办文化大院,谭明海颇为感慨。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曾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当厨师、在工地当砖工……离乡背井换了多份职业,却始终挣钱不多。
30多岁时,谭明海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在熊家镇古城村开了一家副食品批发店。生意不错日子越过越红火,却仍然因为没文化而常在生意伙伴面前闹笑话。“当年有人借钱,我因为自己写错金额最后遭亏了。”谭明海说,日子宽裕了最希望的还是补上文化这一课。
2006年,谭明海便萌生了办图书室的想法。“一来是方便自己看书,二来更希望同龄的乡亲们,带头为他们找个致富的捷径。”谭明海坦言,这个想法,很快便得到了妻子的理解、肯定和支持。并且妻子彭思碧还想出了个主意,光办个图书室还不如办个综合性的文化大院。
于是,谭明海和妻子商量后,拿出积攒了多年的钱,又从亲戚朋友那儿东拼西凑,买下古城村一个废弃厂房,建起当地首家由农民自办的文化大院。建院之后,夫妻俩还拟定了一份办院的宗旨:“以书益人,以智勤农,以文养文,以商助文,以文带商,商业搭台,文化唱戏,以院聚财,阅读谐家,进而延伸至书香社会,助力城乡统筹,建设发展,让熊家场社区变成欢乐、和谐、公益邻里社会。”
大院成为村民的阅读空间
村民们得知镇里建了个免费的文化大院,都像看稀奇似的往里钻,前去看书的人越来越多。“这些知识实用,来大院的人也逐渐多起来。”妻子彭思碧说。
慢慢的,大伙儿来得勤,谭海明一家越发觉得办文化大院是一项值得投入的事业。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一家三口也迷上了阅读。妻子彭思碧告诉记者:“我喜欢读书也是受丈夫的影响,平日里,我喜欢读一些经商方面的书,还会读一些女性方面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儿子谭金龙是一位在校研究生,在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中也读了很多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说起儿子,谭明海言语间满是骄傲,“知识就是财富,儿子肯读书,我也鼓励他继续读到博士。”
古人曰:“……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让谭明海敲开了致富之门,使他的事业有所成就,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为带领农民朋友共同致富,他的文化大院免费向农民们开放。
这几年,谭明海还先后免费开办了25期农业科技班,自己掏钱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讲授有关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大院购进大批《农村知识读本》、《农村科普读本》、《烹饪知识》、《电脑基础知识》等书籍赠给来培训者,带动村民学习,走上致富之路。
前段时间,谭明海家庭被评为2018年重庆“十大最美书香家庭“。手捧奖牌,谭海明直言,一路走来颇为不易,“未来希望能够继续通过这个文化大院,带动更多的家庭参与阅读,给大人和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阅读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