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忠公路进入楠桥村村口,
一块雕刻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片”
的雕塑赫然醒目。
与雕塑相得益彰的
是那宽敞整洁的村道
和清新自然的绿化景观。
往村里走一两百米,
经过文化长廊后,
便可以看到
一幢幢白墙黑瓦的民房
和成片的柑橘树,
一颗百年黄桷树
安静地生长在池塘旁,
这里便是“古树别院”。
开展环境共治 扮靓村庄有效果
“古树别院”
因院落中心一棵百年老树
黄桷树而得名。
放眼望去,
整个院落不仅风景独好,
而且处处干净整洁,
这得益于当地村民的自觉维护。
自2016年楠桥村被列入
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工程以来,
当地政府重点围绕
“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
开展行动,
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支持。
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之下,
村庄道路、河道、
庭院、房前屋后都焕然一新:
共改造民房34栋,
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
建成月季花长廊2000米,
新建垃圾收集平台2个,
摆放垃圾桶50个,
生活垃圾治理率达95%,
污水处理率达85%,
农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2%,
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挖掘历史文化 留住乡愁有韵味
美丽乡村建设要突出特色,
也要留住乡愁。
为了让古树别院更有韵味,
当地政府注重就地取材,
避免大拆大建,
整个院落维持原有格局,
在民房改造过程中,
对保存完好、
独具特色的老房子
依照原貌进行整修,
并把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
绘制在院落长廊。
甘宁镇有诗人何其芳的故居,
也有大将甘宁之墓,
出土的虎钮錞于等青铜器文物
被三峡博物馆收藏,
甘宁鼓乐被列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拥有极佳的文化名片,
当地政府以此为契机,
致力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名镇,
在留住乡愁的同时,
助力乡村发展振兴。
发展特色产业 有“面子”也有“里子”
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光只有“面子”,
更要有“里子”。
除了美化乡村生活环境,
提高村民们的经济收入,
改善村民们的生活条件,
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生活在楠桥村的村民们
不断感受着变化
带来的美好幸福生活。
在提升硬件设施的同时,
当地始终重视
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
把产业发展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因为气候适宜柑橘生长,
当地大力推广玫瑰香橙种植,
楠桥村也引进业主
发展标准化
玫瑰香橙种植基地上千亩,
有效解决了村民务工问题。
同时,
充分发挥地理资源优势,
依托4A级景区万州大瀑布,
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园、
民宿、农家乐等
新型生态农业
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业态,
通过多措并举,
提升“产村相融、
一体发展”的产业实力,
真正让农村资源“活”起来,
让农村要素“动”起来,
让农民经济“富”起来。
记者 黎媛媛
通讯员 张燕来
编辑 万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