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伯,我看了一下,你交过来的这个土地确权的资料不缺其他东西了。”近日,在罗田镇长堰村村委会办公室,34岁的向娟正在忙着收集资料,还不时接到村民的电话咨询。一个多小时后,向娟忙完了手头上的事情。
当天,天气放晴,气温超过30度。“重庆主城区一买家刚刚在网上下了单,要买罗田大米,我去村里转一转。”向娟步行来到贫困户黄发臣家里,买了20斤大米。“有了她给我们在网上的销路,上个月我家都卖了100多斤大米,一斤3块钱卖了300多块钱。”黄发臣告诉记者,大米自从借助向娟的网络销售,他几乎不用自己背到镇上卖,节省了劳力。春天来了,母鸡下蛋勤,最近鸡蛋也卖得好。
向娟是长堰村村委委员、综合服务专干,一名年轻的基层村干部,也是一名农村电商。
“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村干部,我的基层工作经验并不多,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只能多和老百姓交心,到村民身边去,跟他们拉家常,才能及时了解村民的实际困难,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才能更快地赢得村民们的信任。”向娟说,在村里老干部言传身教下,她发现要想做好基层工作,最重要就是要和村民打成一片,建立起友谊。为此,她经常挨家挨户走访,到一户人家,都人群的与村民唠家常,促膝交谈。
通过走访,向娟了解到,不少村民家里的绿色农产品找不到销路,卖不出去。“我发展的电商服务走上了正轨,之前主要是帮村民代购的多,现在,正好可以将我的特长发挥出来。”向娟说,将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可以让当地的农产品卖得更远。
罗田镇长堰村地处偏远,由于信息闭塞,物流不方便,村民选购日常用品、出售农产品都极为不便。向娟在长堰村开展农村电商服务以后,给村民带来方便。包括购买冰箱、洗衣机等大件生活电器,到话费充值、收寄包裹等生活服务,从售卖土特产品到为村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在网上销售农副产品,村民开始都不看好,觉得农产品到处都有,担心没人买,也担心卖不出去。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收获了一批固定的老客户。
长堰村几乎没有主导产业,在家务农的村民增收全靠卖点农产品增加收入。村里留下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缺乏劳力。“现在,大家基本上是不用出村,家里的大米、鸡蛋、咸菜都可以卖的出去,很方便。”村民陈克俭说,他家每年都要用青菜做几大坛子干咸菜,以往老咸菜吃不完的都倒掉,去年依托网络,他家的咸菜以每斤5块卖出,几百斤咸菜卖了2000多块钱。
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玉米,玉米成熟后,干玉米须都是丢掉,去年,向娟在村里以每斤2元的价格收购玉米须,在网上卖,一个月时间,几百斤玉米须全部卖完。
如今,当地村民的意识逐步放开了,以前觉得不值钱的也卖不出去的农产品,都有不错的销量,卖出的农产品得到了网购消费者的好评和认可。两年来,向娟为村里销售约3万多件农副产品,包括咸菜、豆制品、大米、豆腐乳、鸡蛋、玉米须等,让她感到努力没有白费。
在农村长大向娟清楚的认识到,农村偏远但环境好,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丰厚,这为农副产品的种植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一步,她计划长期与农户直接对接,提供种子和信息,从种植到收获,再到网络销售,一站式服务到底。形成种植专业化、产业规模化、销售网络化。提高产量和质量,扩大规模,品类细分,让农户对生产充满信心,增加更多的经济收益,形成独具特色的产销生态圈。
“现在,我每天至少有30多笔订单,发的货都是当地的大米、阴米、豆皮、豆棒、咸菜等。”向娟说,不少买家评价这些农产品有家乡的味道,是记得住的乡愁。
采访中,从罗田镇通往长堰村的路上,因为正在修建罗谋路,修路放炮将部分路段损坏,汽车不能通行,只能靠步行,邮政物流的汽车进不来,买家下的单怎么办?向娟说,她就是用背篼背,也要将货送到镇上打包寄出。
作为一名本地人,向娟对家乡始终有一份热爱。她说她是农民的女儿,为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她会依托农村电商,把所学知识用于家乡电商推广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之中。扎根农村,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