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骨科始创于1974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渝东北地区规模大、技术强、服务好、影响大的骨伤骨病救治康复中心。2016年,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整合优势医疗资源成立了骨科中心。
据了解,骨科中心由该院副院长徐立新兼任主任,大骨科主任张友兼任副主任,按照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分为三个亚专业,即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和关节外科三个病区,各病区各有侧重、各司其职,又紧密合作、协同发展。骨科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渝东北骨伤骨病治疗技术进入了新时代。
脊柱病区:三大特色彰显雄厚实力
脊柱病区现有医护人员24人,其中有2位正高专家、3位副高专家,重点开展了脊柱矫形、脊柱微创、脊柱肿瘤全椎体切除等三大特色治疗技术,在渝东北处于领先地位。
脊柱矫形是骨科中心的王牌技术。脊柱病区主任冯世龙介绍说:“我们能开展各种脊柱畸形的手术矫正,包括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畸形、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弯、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脊髓空洞伴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伴后凸畸形、创伤性后凸畸形、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青少年驼背畸形、脊柱结核导致的后凸畸形等。”
脊柱微创技术后来居上,发展前景广阔。“微创技术广泛应用于胸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摘除及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等疾病。”冯世龙说。 2017年,他们引进德国Joimax椎间孔镜系统,脊柱微创技术更加精细。椎间孔镜技术被誉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温和的治疗手段,“切口仅为7毫米,出血极少;局部麻醉,不易伤及神经;后外侧入路,避免后路手术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干扰;术后病人即可下地活动;术后3天便可出院。”冯世龙介绍道。
脊柱病区还是目前渝东北唯一可开展脊柱肿瘤手术的科室。冯世龙表示:“许多脊柱肿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入放化疗后,5年生存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恢复了神经功能,避免了致残,提高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除以上三大特色技术外,他们还常规开展上颈椎手术、脊柱骨折、退变、感染等手术,在渝东北片区处于领先地位。
冯世龙表示,脊柱病区下一步的重点是,开展微创椎间孔镜治疗各类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成立骨质疏松门诊,建成渝东北骨质疏松治疗中心,打造渝东北骨科联盟。
关节病区:多项技术填补渝东北空白
关节病区是渝东北唯一关节独立成科的科室,目前有8名医生,其中2名正高专家、2名副高专家以及2名博士、2名硕士,技术实力雄厚。
据了解,关节置换是关节病区的主打项目。髋关节置换手术已有30余年历史,年完成病例180余台次;膝关节置换手术开展了14年,年完成病例110余台次,以上技术均填补了渝东北地区的空白。“通过人工关节置换,95%的患者可达到20年使用寿命,可让严重关节障碍病人重新站起来,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关节病区主任熊小江说。
熊小江介绍,该科从2004年开始开展膝关节置换手术以来,现已成为常规手术,膝关节置换数量占万州区的2/3以上。而髋关节置换手术已非常成熟,适用病种更广,包括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股骨头骨折、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髋臼发育不良、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骨关节病、关节及关节周围肿瘤等。
关节镜技术在渝东北更是一骑绝尘。“关节镜技术能适用于骨关节病、滑膜炎、关节软骨损伤、关节内游离体、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侧副韧带损伤、髌股关节疼痛、关节感染及不明原因关节痛的诊断与活检。我们开展此项技术已10余年,每年完成病例310余台次。”熊小江自豪地说。
近年来,关节病区开展的新技术层出不穷。股骨头坏死保头治疗和关节镜下交叉纽带重建技术,在重庆居于领先地位;2015年以来开展的膝关节镜下治疗腘窝囊肿,终结了腘窝囊肿常规手术切除方式;2016年以来开展的在复合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术,经50余例临床检验,住院仅3-5天,就可达到无痛、快速、高效、治疗粘连性肩周炎的极佳效果。
谈及未来,熊小江表示,将继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做大做强保膝保髋主流技术,有步骤开展小关节镜技术,力争实现规模化发展。
创伤病区:迈入“精准医疗”新时代
创伤病区有医护人员36人,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博士生1人,开放病床95张,是骨科中心规模最大的专科病区。
谈到特色技术,创伤病区主任骆浩如数家珍:骨搬移技术、骨延长技术、胫骨平台微创手术、髂腰固定技术、人造血管技术、3D打印技术、断指再植术、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技术、多发骨折微创手术等等。
就骨创伤来说,骨折是最常见的病例。骆浩介绍,当下骨折治疗有90%采取微创技术,尤其是严重创伤性骨折,开放手术风险大、创伤大,对患者无异于二次伤害。谈到断指断肢再植技术,骆浩说:“1986年我们就开展了这项技术,算得上科室的传统强项,去年已开展了120多例。”
2017年,创伤病区接诊了一位16岁下肢发育不等长畸形的患者,因5岁时外伤伤及骨骺,导致左右腿长度相差12公分,通过运用骨延长手术,将短腿拉长了近10公分,让患者基本恢复正常行走。骆浩还介绍了一种骨搬运技术,适用于慢性骨髓炎、脉管炎和糠尿病足等疾病,其原理就是把坏骨去掉,搬运好骨至此,在骨搬运过程中同时刺激血管、骨头、肌肉和皮肤生长。
近年来,“精准医疗”发展方兴未艾,创伤病区率先采用了3D打印技术,通过CT扫描建立骨伤模型,运用计算机辅助3D技术进行精准术前规划,使手术效果达到术前所设计的水平。骨创伤治疗真正迈入了精准医疗时代。
谈到技术创新,骆浩表示,除了广泛开展微创接骨手术、3D矫形手术、足踝外科手术外,着力发展伊利扎洛夫技术治疗难治性骨感染和骨缺损、四肢骨肿瘤保肢手术治疗。
骨科中心副主任、大骨科主任张友最后表示,将传承骨科的悠久历史和优势技术,进一步完善亚专业学科分组,逐步创建骨科运动医学学组、足踝专业学组、四肢肿瘤学组、老年骨科学组及微创学组等,并通过各亚专业组无缝衔接、无障碍合作,打造三峡库区骨科急救绿色通道。“我们的目标是,巩固骨科在渝东北的领先地位,打造重庆市一流骨科,力争建成重庆市骨科区域性重点学科。”张友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