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针对国际形势异常,共和国的领袖作出了进行“三线建设”的重要决定,即大城市和平原地区的军工厂、军事科研所等迁到西南山区,以达到国防的战略目的。
四川省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当时就被定为“国防三线建设基本点”,先后在崇山峻岭中兴建了八个军工机械厂和一个研究所,当地人习惯称这些单位叫“保密厂”,具有极其不可知和神秘感。大规模的“三线建设”给本地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带来不小的变化。
接下来,
平湖小妹通过一组图
带大家回味那些
渐行渐远的保密厂...
当年用青砖砌的厂大门早已无人看守
颇有规模的职工宿舍,如今空空如野。
留下了不怕风吹雨打的石刻标语。
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的“幼儿园”,
仅剩下具有时代特征的门框了。
子弟校已无人念书,
足球场、篮球场已成为菜地。
一幅表现那个年代
革命知识分子献身军事科研的宣传画,
也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理想选择。
军工厂所有建筑都用
代码称呼(保密的需要),
连公共厕所也不例外。
当时的宣传阵地——宣传栏,
是用大理石砌成的,
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
尚存的灯光篮球场,
留下当年人们曾经的、
不多的文体娱乐方式。
在崇山峻岭中的工厂里,
有“小资”情调的游园尚存,
实属少见,只是现已破败。
当年厂区大路旁栽的
一棵棵幼小行道树,
如今已是成林蔽日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国家投资在万县港建成了该港第一座浮吊码头,特命名为“重件码头”,最大吊装量15T,用于“三线建设”的特殊需要。如今该码头因三峡库区蓄水,已沉入江底。
图片中的人叫张德贵,1946年生,万县长滩人。1966年以村民身份进入706研究所当民工,因工作积极肯干,政审过关,于1971年转正,做电工。他说:我能成为正式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1989年自己没有随研究所迁走,作为留守人员到退休。每月退休金2000元(2014年),现在荒芜的厂区内种了一些庄稼,收获后放进原来的粮店和书店里,这些房子已多年无人使用了。
已经荒废的保密厂
现在已经开始了新的用途。
在一家规模已缩小很多的保密厂里,这位男青工说:自己专业学校毕业后选择在这里工作,是因为在这种国企工作稳定性和福利较好,自己可静下心来好好工作,虽然每月收入交了“五险”之后,不足2000元(2014年),但可以就近照顾家人。
还保留着时代痕迹
原保密厂的百货商店,
现在还继续在为村民服务。
在一家员工很少的尚存保密厂里,
十来个职工在显得有些清冷的职工食堂
领取免费午餐。
祝师傅和妻子在职工宿舍前晒太阳。祝师傅70岁(2011年)、1967从部队复员,一直在保密厂工作,月退休金1400(2011年)元,妻子属农村户口、无职业,两人就靠祝师傅的退休金生活。他说,现在住这样的工厂宿舍不要钱,产权属于工厂,退休金基本上能够生活。
现在还在继续使用的招待所。
已经荒废的、昔日坚固的“战备房”,
偶尔可见几个
寻找清静环境的老人免费入住。
长平机械厂始建于1965年,由建字203部队修建。生产船用导航仪表等产品。该厂已成功顺应时代发展,扩大生产,加强技术进步与产品开发,工厂效益显著提高。
历史的遗留,
让文物保护单位也在行动着。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
尽管大部分的保密厂
都先后搬迁或关停了,
但它们给万州留下了不可否认的
社会经济影响和人文影响。
再见,渐行渐远的保密厂。
图源:邓成坤、平湖社区、网络
本文内容整理于网络资料
不足或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你每点一个zan
平湖小妹工资就会涨五角钱
赶紧来为小编明天的午饭打call哟!